智读指南 | 冯茹教授解读NCCN 2024.V3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诊疗指南更新要点
2024-07-11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3月,NCCN发布了2024.V3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诊疗指南1。本期,医脉通小编整理了2024.V3版指南相比于2024.V2版指南的更新要点,并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对重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640.jpeg

01CSLL-D 2 of 6


无del(17p)/TP53突变的CLL/SLL

既往BTK抑制剂和维奈克拉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CLL/SLL的治疗

其他推荐方案中新增CAR-T细胞疗法-Lisocabtagene maraleucel(靶向CD19)(2A类)。


640 (1).jpeg


02CSLL-D 3 of 6


伴有del(17p)/TP53突变的CLL/SLL

既往BTK抑制剂和维奈克拉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CLL/SLL的治疗

其他推荐方案中新增CAR-T细胞疗法-Lisocabtagene maraleucel(靶向CD19)(2A类)。


640 (2).jpeg


03CSLL-D 4 of 6


补充脚注:有关完整的处方信息、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监测,请参阅药品说明书:https://www.fda.gov/media/145711/download。另请参阅NCCN免疫治疗相关毒性管理指南中的CAR-T细胞相关毒性,用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管理和神经毒性管理。

删除脚注:有关口服氟达拉滨的更多信息,请参见讨论部分。


640 (3).jpeg


04MS-1


讨论部分已更新,以反映算法的变化。


更新解读


CLL/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具有特定免疫表型特征的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CLL仍然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2024年,美国预估将有20,700人被诊断为CLL,估计有4,440人将死于该疾病。CLL和SLL本质上是相同疾病的不同表现,治疗方法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在CLL中,除了存在于骨髓和淋巴组织外,大量的异常淋巴细胞还存在于血液中,而在SLL中,大部分存在于淋巴结、骨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血液中只有很少异常淋巴细胞。


TP53异常[del(17p)或TP53突变]是化学免疫治疗不良结局的预测因素。Del(17p)与化学免疫治疗反应差、无治疗间期短和生存期差相关。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的出现使CLL的治疗发生了实质性转变,但对于对这些治疗难治或不耐受的患者,可选择的治疗很少,患者生存率低,突出了这部分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CAR-T细胞疗法最初在CLL治疗中的探索获得了成功,但由于既往治疗导致高风险突变富集、T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和耗竭等,其后续的开发受到了限制2。2024年3月,根据TRANSCEND CLL 004研究的结果,Lisocabtagene maraleucel(靶向CD19 CAR-T)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治疗(包括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后的复发/难治性CLL/SLL3,4。该研究在既往接受过≥2线治疗的复发/难治性CLL/SLL患者中评估了lisocabtagene maraleucel的安全性和疗效(N=137;117例患者接受了lisocabtagene maraleucel输注,所有患者之前均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在BTK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后,70例患者也接受了基于维奈克拉的治疗方案)。


主要疗效分析(49例患者,包括BTK抑制剂治疗后疾病进展后接受过维奈克拉治疗的患者)显示,独立审查委员会判定的ORR为43%(18% CR)3,在30例伴有del(17p)和/或TP53突变的患者中,ORR为47%(23% CR)。达到CR的患者DOR较长。中位随访20个月时,所有疾病缓解患者的DOR为35个月(达到CR的患者未达到DOR,达到PR的患者为24个月)3。中位PFS为12个月,中位OS为30个月。达到CR的患者中位PFS未达到,而达到PR的患者中位PFS为26个月,无应答的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血液和骨髓的uMRD率(NGS 10-4)分别为63%和59%3,4。MRD阴性患者的中位PFS较长(26个月vs. 3个月[可检测MRD的患者])3。24个月的随访数据证实,在达到CR的患者中,uMRD率较高(血液中为64%,骨髓中为60%),DOR较长4。所有疾病缓解患者的中位DOR为30个月,而CR患者未达到。Lisocabtagene maraleucel是一次性输注,不需要连续治疗。该研究表明,对于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和维奈克拉治疗后的复发/难治性CLL患者,无论是否存在del(17p)/TP53突变,lisocabtagene maraleucel都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本次指南的更新,新增CAR-T细胞疗法作为伴/不伴del(17p)/TP53突变的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和维奈克拉治疗的复发/难治性CLL/SLL的2A类推荐,证实了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CLL方面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特别是对于传统标准治疗无效的患者而言,CAR-T细胞疗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未来,与靶向药物联合、开发结构优化的CAR-T细胞等都应成为研究的重点。总之,本次指南的更新标志着CAR-T细胞疗法在CLL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并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


冯茹.png

冯茹 教授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委会及慢淋工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