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的上市和逐步应用,其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医脉通:AA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疾病,您在该领域深耕多年,能否请您谈谈AA的治疗发展历程?
张凤奎教授:过去,由于A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性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免疫异常在AA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异常的免疫激活可导致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减少,从而影响血细胞的正常生成。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使用免疫抑制剂如ATG、CsA治疗AA。20世纪90年代已经证明AA患者采用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ATG/ALG)联合CsA的IST方案,疗效优于单用ATG和单用CsA,治疗有效率达到70%左右,5年生存率也提高到70%~80%[3,4]。然而,这一疗效在随后的数十年内没有明显提高。
鉴于TPO-RA在
总体而言,目前AA的治疗主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和IST。除移植领域发展迅速外,IST方案的疗效也逐步得到了改善,由早期的ATG单药治疗、ATG与CsA联合治疗,到近年来的ATG、CsA和TPO-RA三药联合治疗。
医脉通:近年来,TPO-RA与ATG、CsA共同组成三药方案,明显改善了IST治疗AA的疗效,能否请您从机制角度谈谈为何TPO-RA可以带来疗效的改善?
张凤奎教授:对于AA治疗而言,过去的IST方案主要是针对免疫异常设计的,但由于患者的残存造血干祖细胞过少,针对免疫的IST优化方案没有明显改善治疗疗效。TPO-RA的出现,为AA患者带来了希望。TPO-RA不仅可通过作用于巨核细胞前体或巨核细胞上TPO受体,诱导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增加血小板的产生,还能通过与造血干/祖细胞表面的TPO受体结合,刺激AA患者体内的残存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同时兼有免疫调节、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5],有助于改善AA的IST治疗效果。
AA患者体内残存造血干祖细胞越多,IST治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3],在IST基础上加用TPO-RA可提高血液学反应的比率,帮助患者更快、更好地获得血液学反应。临床研究显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TPO-RA
医脉通:在TPO-RA联合IST的三药治疗时代,您认为AA领域还面临了哪些新的挑战或问题?
张凤奎教授:尽管现代医学在AA尤其是SAA的治疗上取得了进展,疗效较以往大幅提升,成功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但整体疗效仍未达到理想水平。AA的治疗前提是快速且准确的诊断,从而确保患者能及时接受治疗,这要求医生对疾病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精准诊断,并在确诊后尽早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实施治疗,以保障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命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虽重要,但并不能解决所有患者的问题。对于那些病史较长、残存造血干祖细胞质量较差的患者,IST可能难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另外,虽然部分患者病史较短,但病情进展迅速,伴随严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此时制定合适的治疗策略尤为关键。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若评估认为IST可能无法及时起效,造血干细胞移植便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一种相对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通常情况下,为保证治疗效果,选择IST的前提是患者体内残存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较多且质量尚好,而且越早开始治疗,患者获得的治疗效果往往更佳。鉴于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在AA的早期阶段为患者启动适当且标准化的治疗。
医脉通:您认为国际国内AA领域有哪些新观点值得关注?未来AA领域有哪些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或改进方向?
张凤奎教授:近年来,AA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疗效得以提升,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然而,这一领域仍蕴含着巨大的提升空间。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主要挑战包括如何有效降低移植失败率、减少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以确保移植成功并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因此,优化预处理方案及后续管理策略,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亟待完善的重点内容。
药物治疗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在当前标准的三药联合方案下,患者的血液学反应率可达80%甚至以上,但仍存在未满足的需求。例如,完全缓解率有待提升,部分患者在获得血液学反应后可能出现疾病复发或疾病转化,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从长远来看,AA的治疗目标不仅在于实现对患者的有效治疗,更在于在不复发、不发生疾病转化的基础上,使患者能够长期生存,这是医学不懈追求的方向与愿景。
张凤奎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临床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造血系统红细胞疾病临床及实验研究
率先系统报告我国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再障造血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一线应用ATG联合CsA及大剂量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和多个血液专业杂志编委
主持和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发表论文九十余篇
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医科院优秀教师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