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沛教授:探寻创新之路,淋巴瘤与血液系统罕见病诊疗现状与前沿探索 | 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
2024-07-0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是中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1,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而罕见病是一类发病率、患病率极低的疾病总称2,血液系统罕见病占总体罕见病的16.9%3。罕见病虽发病率低,但疾病负担重,患者面临着诸多困境2


2024年6月28日-30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在上海举办。本次大会聚焦血液疾病的临床、基础和转化研究,对于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等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分享关于淋巴瘤和血液系统罕见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现状、遇到的挑战和未来方向等内容,以飨读者!



医脉通:近年来,全社会对淋巴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淋巴瘤诊疗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但淋巴瘤患者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能否请您谈谈中国淋巴瘤的治疗面临哪些挑战?


吴德沛教授:首先,淋巴瘤本身是一种复杂且异质性强的疾病,有多种亚型,并且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和预后差异较大4,这使得准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变得困难。


淋巴瘤的治疗面临复发难治以及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的难题,目前有10%~30%的淋巴瘤患者对初始治疗耐药或治疗后复发,这些患者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仍有一定的复发率,这类患者目前尚无标准治疗,预后不良,而高龄患者的治疗挑战更大5


同时,我国淋巴瘤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先进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基层地区的医疗水平相对有限,部分患者难以获得及时、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此外,新药研发速度和药物可及性也有待提升,虽然不断有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出现,但研发成本高、缺乏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据等因素可能导致新药上市滞后。此外,部分药物价格昂贵,患者的可及性受到限制6


医脉通:尽管面临诸多挑战,国内外学者仍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淋巴瘤的治疗方面有哪些最新进展?


吴德沛教授:近年来淋巴瘤的治疗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7,在免疫治疗方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疗效,联合化疗或作为巩固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靶向治疗方面,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已获批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的治疗中显示出较优的PFS和总缓解率(ORR),且安全性更高。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在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的治疗中展现出一定的潜力。此外,其他靶点抑制剂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抑制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Janus激酶(JAK)抑制剂等也在淋巴瘤的治疗中进行了相关探索。


在细胞治疗方面,目前CAR-T疗法在高危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希望,ZUMA-12研究纳入40例高危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CD19 CAR-T治疗,结果显示,ORR和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9%和78%,1年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74.6%和90.6%8。另外,CD30 CAR-T疗法在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中表现出较强的临床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控的毒性。在T细胞淋巴瘤领域,也有CD7 CAR-T、CD5 CAR-T等尝试。


脉通:与淋巴瘤患者情况相近,血液系统罕见病患者也面临着诊断难、治疗难、费用高等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您认为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吴德沛教授:血液系统罕见病的诊疗需要多方面配合。第一,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通过举办线上或线下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罕见病医师培训班,普及罕见病的知识和诊疗技术,提高临床医生对罕见病的诊疗能力;第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的发展为罕见病的筛查和诊断带来了希望,能够改善漏诊和误诊,提高诊疗质量9;第三,应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通过全国诊疗协作网和多学科专家团队的合作,制定罕见病诊疗规范及标准,提供专业管理工具和教材,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和治疗罕见病患者;第四,可建立和完善罕见病诊疗服务信息系统,记录和管理罕见病病例数据,建立罕见病患者队列,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信息登记管理工作中的职责,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10。此外,血液系统罕见病的诊疗离不开政策支持和科研推动,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政策,支持罕见病的研究和诊疗工作,并推动国内外科研力量的合作,加快罕见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11


医脉通: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请您谈谈淋巴瘤、血液系统罕见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未来的诊疗趋势是什么样的?


吴德沛教授:在治疗方面,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正在向深层次精准医疗方向发展。伴随基因编辑、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的涌现和优化,CAR-T细胞治疗已经在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免疫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诊断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智能综合诊断方案能够解决临床诊断过程中的诸多痛点,成为精准诊断的未来发展方向。


此外,血液系统疾病的诊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未来多学科协作将更加紧密,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血液病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变成了慢病,部分血液病的管理也越来越趋向于慢病化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还能促进血液系统疾病领域的进一步发展12


医脉通:目前,无论是血液肿瘤治疗药物还是疗法都在不断更新和发展,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症(CTIT)的治疗也在更新和发展,能否请您结合您的经验谈谈当前CTIT的治疗现状?


吴德沛教授:CTIT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涵盖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CTIT不仅会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也可导致治疗剂量强度降低、推迟治疗时间,甚至被迫中止治疗,以致影响抗肿瘤疗效,对患者长期生存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应该提升对CTIT规范诊疗的关注度。针对CTIT,现有治疗主要包括输注血小板及促血小板生成药物13,未来还需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手段,结合个体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CTIT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吴德沛.jpeg

吴德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总编辑


参考文献
2.李林康, 陶雪怡. 我国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事业现状及展望[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3,42(02):65-70+60.
8.Neelapu SS, Dickinson M, Munoz J, Ulrickson ML, et al. Nat Med. 2022 Apr;28(4):735-74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