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疾病主要指以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减与质量异常为突出血液学表型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协和医院韩冰教授接受采访,围绕当前红细胞疾病领域的诊疗现状、临床治疗的最新动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剖析与展望,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思路,进一步推动我国红细胞疾病诊疗水平的提升。
医脉通:红细胞疾病主要包括MDS、AA、PNH等,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也不尽相同。能否请您谈谈常见红细胞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病因以及临床表现?
韩冰教授:红细胞疾病以长期慢性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涵盖多种疾病类型。其中,AA、MDS、PNH为常见类型,其共同特征为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严重贫血乃至
AA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好发于15~25岁的青壮年和65~69岁的老年人2,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重型AA(SAA)病情凶险、进展快,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病死率高,若不积极治疗,多数患者发生感染或出血并发症,自然病程往往不足6个月3。因此,临床针对AA患者的治疗策略需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
PNH是一种罕见的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性疾病,以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和外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青壮年。PNH的生存和预后状况不佳,在仅接受传统治疗的情况下,患者5年死亡率达到35%,10年死亡率可达50%4。由此可见,上述红细胞疾病虽然进展缓慢,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了较大威胁。
除上述疾病外,红细胞疾病还涵盖溶血性贫血、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等领域,这些疾病近年来逐渐成为研究与临床关注的焦点。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研的深入探索与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临床不仅对这些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有力地促进了诊断技术与治疗手段的革新与进步。
医脉通:近年来,红细胞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诸多进展,其中,在AA领域,联合方案的出现改善了AA的一线治疗效果。能否请您结合研究进展,谈谈AA领域中对联合方案进行了哪些探索?
韩冰教授:AA的治疗历经多个阶段,其中,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大大提升了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和生存率。20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AA患者采用免疫抑制治疗(IST)[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基于此,我国指南推荐将IST联合TPO-RA方案作为不适合移植S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2。此外,对于复发或难治的患者,特别是IST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TPO-RA作为单药治疗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的策略仍展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可见,TPO-RA的出现推动了AA治疗领域迈上新台阶。
医脉通:TPO-RA、ATG与CsA组成的三药方案为AA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突破。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在联合用药的选择上应注意哪些方面?除TPO-RA、ATG等药物外,还有哪些联合用药新选择?
韩冰教授:IST联合TPO-RA的初期研究主要源自美国和欧洲,通过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的研究设计,为这一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TPO-RA药物在中国相继上市,国内患者得以享受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学者对TPO-RA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深度探索,尤其是关注其近期与远期的安全性及对克隆演变的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大量的中国研究数据涌现,证实了包括
除IST±TPO-RA的常规治疗方案外,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领域亦展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在中国,随着移植技术的持续革新,潜在供者的范围不断扩大,供者选择多样性也不断增加,为更多患者提供了移植治疗的可能性,尤其是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的深入探索与广泛应用,解决了供者来源问题,结合无关供者移植和脐血移植,推动了移植领域的整体发展。
本团队曾开展过一项研究9,探索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联合CsA治疗AA小鼠模型的疗效与机制。结果表明,在CsA中加入UC-MSC或脐血调节性T细胞(UCB-Treg)均能够提高AA小鼠的造血重建能力,且UC-MSC比UCB-Treg更有效。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通过优化移植过程中输注细胞的组成,如引入间充质干细胞,可为提升AA患者的移植成功率与疗效提供新的可能。
医脉通:随着越来越多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红细胞疾病的诊疗水平也在逐步提升。未来,您认为针对红细胞疾病的临床管理,我们还应探寻哪些方向?
韩冰教授:针对红细胞疾病的临床管理,未来还需不断拓展研究方向,以优化治疗策略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首先,红细胞疾病在诊断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日益普及与临床对病理机制理解的不断深化,应致力于加快诊断速度并提高诊断精度,以实现早期识别疾病类型与潜在高危患者,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患者随访管理中的难题不容忽视。尽管新型药物层出不穷,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足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患者教育,强调规律随访和药物疗效监测的重要性,对于疾病进程可能演变的患者而言,显得尤为关键,可以避免因监测缺失而延误治疗时机。此外,探索高效生物标志物以预测疗效与复发风险,进而灵活调整治疗策略,也是未来研究的一大重点。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望简化评估流程,增强预测的精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支持。
综上所述,尽管红细胞疾病领域已取得较大成就,但在精准诊断、创新疗法实施及患者长期精细化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全面优化上述问题,确保患者获得全方面、高质量的照护与管理,对于提升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方向。
韩冰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MDS和MPN工作组第二届委员会副组长
中国整合医学学会血细胞减少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整合医学学会罕见病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红细胞疾病诊断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老年血液分会常委
全国慢性病防治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
北京罕见病学会委员
世界中医药联盟理事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