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血液转化和创新大会 | 沈志祥教授: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引领未来
2024-07-04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6月28日-30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2024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在上海圆满落幕。本次大会涵盖了血液疾病领域的基础研究、靶向治疗、移植、人工智能等内容,开设多个专题论坛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旨在探讨血液疾病领域诊疗前沿进展,促进基础科学发展,加速临床成果转化。


值此契机,医脉通诚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沈志祥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参会感悟,并深入剖析我国血液疾病精准医学与转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医脉通:本次大会设置了多个专题论坛,内容涵盖血液疾病诊疗的方方面面。您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并参与了多个专场,能否请您谈谈参会感受以及本次大会的亮点内容?


沈志祥教授:本次大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阵容强大,堪称一场学术盛宴。大会不仅聚焦了血液疾病领域的基础科学与临床实践的最新进展,更将视野拓宽至跨学科的融合创新,涵盖了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医学人文关怀的深化、药物研发的前沿技术等多元议题,展现了血液学研究的无限可能。


同时,本次大会邀请了多位院士分享其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独到洞见;更有领域内的国内外著名学者共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交流探讨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这些跨文化、跨领域的知识交汇,为血液疾病转化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基础研究的蓬勃生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不仅反映了中国血液疾病转化医学领域深厚的科研底蕴,也彰显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正日益增强。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大会进一步推动了血液疾病诊疗方案的优化升级,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愈的希望,同时也为全球血液学研究的协同进步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医脉通: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发展,淋巴瘤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前提是治疗的规范化,能否请您谈谈各项指南和规范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我国淋巴瘤的精准治疗有何意义?


沈志祥教授:近十年来,我国血液肿瘤领域的转化医学与创新研究蓬勃发展,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既往,个体医师的精湛技艺虽能挽救个别生命,但其影响力相对有限。然而,随着转化医学与创新研究的兴起,这一格局有望改变。通过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可用的药物与治疗方案,从而使得临床医生能够针对特定的疾病类型,为大量患者提供精准且有效的治疗。


在此过程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所制定的临床实践指南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指南立足于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临床实践,紧密贴合我国国情,为全国医疗工作者,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医生,提供了权威、规范的诊疗指导。它们犹如导航明灯,引领临床决策方向,确保医疗服务的标准化与同质化,从而使广大患者无论身处何地,均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诊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


既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大挑战,城市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诊疗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然而,随着CSCO指南的普及与持续优化更新,这一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指南的定期修订,不仅及时反映了医学知识的最新进展,还促进了医疗政策的有效落地,确保了全国医生在同一知识框架下开展工作,实现了诊疗标准的全国统一。此举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更为构建同质化、标准化、高效率的医疗卫生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CSCO指南的制定与推广,不仅是我国血液肿瘤领域转化医学与创新研究的重要成果,更是推进医疗同质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步骤,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


医脉通:近年来,我国血液肿瘤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淋巴瘤领域的新药更是“层出不穷”,但创新药物在淋巴瘤患者中的可及性仍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能否请您谈谈我们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创新药物的可及性?


沈志祥教授:当前,在淋巴瘤,尤其是B细胞淋巴瘤治疗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正呈现出繁荣景象。与此同时,我国政府重视民生健康,医保政策的调整与优化始终以满足患者实际需求为导向。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创新药物纳入医保目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旨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加之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我们有理由相信,创新药物的普及之路虽非坦途,但终将通向光明的未来。随着政策环境的持续改善与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受益于这些前沿治疗手段,享受医疗创新带来的福祉。


总之,面对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挑战与机遇,国家、企业、医疗工作者三者间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方能在保障公众健康的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稳定发展,实现医学科研成果的普惠共享,最终造福每一位患者,书写人类健康事业的新篇章。


医脉通:精准医学是转化医学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而转化医学是实现精准医学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现代医学向前发展。目前,在转化医学与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能否请您谈谈我国淋巴瘤转化医学领域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沈志祥教授:诚如前述,临床医师的影响范围终究有限,仅惠及少数患者。相比之下,基础医学研究的创新突破,却具备改变整个疾病治疗格局的潜力。以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例,王振义教授开创性的维甲酸疗法与张亭栋教授的亚砷酸治疗方案,不仅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路径,更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彰显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基础医学研究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敏锐的创新意识,不断探索未知,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然而,如何将这些基础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即所谓的“从实验室到病房”,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一过程要求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医生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迅速且准确地服务于患者。


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当前的医疗环境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在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转化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创新转化已成为全体医务工作者与科研人才的共同追求。未来,随着科研合作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医疗政策的持续优化,将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患者带来福音,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医学事业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峰。


沈志祥.png

沈志祥 教授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付总主编及、《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多种杂志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专著100余篇,主编有《恶性血液病》、《淋巴瘤》、《简明临床血液病学》、《血液病学研究进展》等八本专著,并参加10余部专著的编写。曾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市医疗成果奖二等奖、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年获单篇国际论文引用次数全国个人第三名。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04年上海医学奖一等奖,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长期从事内科学血液学专业的临床医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尤其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止凝血疾病、严重贫血有较深入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