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SCO | 魏强教授、刘振华教授:砥砺深耕、瑞意进取,瑞维鲁胺晚期前列腺癌循证升级再出发
2024-06-12

1200_320.jpg


一年一度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是肿瘤领域的顶级盛会,汇聚了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共同分享探讨肿瘤领域最先进的研究、突破性的疗法和见解。2024 ASCO大会以“The Art and Science of Cancer Care: From Comfort to Cure”为主题,力争为癌症患者寻求更高的疗效、更优的生存质量。


ASCO 2022大会,CHART研究的突破性数据一经披露就引起了泌尿外科领域的热切关注,其研究进展频频登陆国际舞台,明确了瑞维鲁胺在转移性去势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领域的治疗价值。本次大会,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团队主导的一项研究评估了瑞维鲁胺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领域的安全性与疗效。医脉通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魏强教授刘振华教授为我们解读相应研究结果,并分享关于瑞维鲁胺临床应用与未来发展的看法与期许。


 微信图片_20240606170156.jpg


瑞维鲁胺再添新证,为mCRPC带来新选择


Abs5059: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未经化疗的、阿比特龙治疗进展后的mCRPC 1


➤ 研究背景


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的最新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前列腺癌13.42万例,死亡4.75万例,标化发病率9.68/10万,死亡率3.26/10万,均位居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第一位2,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的生命健康。


瑞维鲁胺是一种新型二代雄激素受体(AR)拮抗剂,竞争性抑制雄激素与AR结合,抑制前列腺癌生长和进展。其III期注册研究CHART研究结果显示,与比卡鲁胺联合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相比,瑞维鲁胺联合ADT可显著改善mHSPC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3,并为患者带来强效、迅速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下降4


新型内分泌药物是mCRPC一线治疗的常用方案,对于既往新型内分泌治疗失败且未经化疗的患者,化疗是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但单纯化疗的预后并不乐观,仍需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获益。本项研究探索了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在既往未经化疗的、阿比特龙治疗后进展的mCRPC中的安全性和疗效。


➤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标准如下图所示。符合条件的患者接受瑞维鲁胺(160/240 mg,口服,每日1次)联合多西他赛(75 mg/m2,静脉注射,每3周1次)治疗,随后接受瑞维鲁胺单药(24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多西他赛于每个治疗周期(C)的第1天联合泼尼松(5 mg,口服,每日2次)一起给药,共10个周期;瑞维鲁胺从第1个治疗周期的第2天起持续给药。主要研究终点为安全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PSA应答、rPFS、OS、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等疗效指标。


图片 1.png

图1 关键入组标准及给药方案


➤ 研究结果


截止2023年8月31日,共入组36例患者(两个剂量组各18例),患者基线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患者基线数据

图片 2.png


安全性:整体未见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报告。共32例(88.9%;瑞维鲁胺160 mg组14例,瑞维鲁胺240 mg组18例)患者发生了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


表2 所有TRAEs

图片 3.png


疗效:结果显示,瑞维鲁胺160 mg组和瑞维鲁胺240 mg组第12周时PSA缓解率分别为75.0%和60.0%;较基线时PSA下降≥50%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7.8%和72.2%。至PSA进展时间、rPFS、OS和ORR等数据详见下表。


表3 患者疾病缓解情况

图片 4.png


表4 疗效数据

 图片 5.png


➤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在未经化疗的、阿比特龙治疗后进展的mCRPC患者中展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支持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作为此类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引领中国方案,瑞维鲁胺晚期前列腺癌全覆盖


特邀点评:

刘振华教授


既往研究表明,多西他赛作为新型内分泌药物治疗后进展的mCRPC的二线治疗方案,其平均中位OS约为12.7个月5,中位PFS约为4.4-5.6个月6,7,PSA50应答率约为13%-50%5,中位至PSA进展时间约为4.1-6.0个月8-10,整体获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本研究中,患者基线状况较差,多数患者Gleason评分≥8,ECOG评分为1,骨转移灶数量>10处,部分患者存在较为明显的疼痛状态。入组接受治疗后,多数患者的症状在3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即可得到缓解,恢复至正常生活状态。非头对头比较显示,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既往未经化疗的、阿比特龙治疗后进展的mCRPC患者,其OS、PFS、至PSA进展时间以及PSA50应答率等指标在数值上均有所改善。此外,研究中未见DLTs报告,最常见的TRAEs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多为化疗相关不良事件。总体而言,瑞维鲁胺联合多西他赛为此类人群带来了耐受性与疗效良好的治疗新选择。


此前,CHART研究立足国人数据,证实了瑞维鲁胺在高瘤负荷mHSPC患者中的治疗价值,并填补了AR拮抗剂在亚洲人群中的循证空白。结合本项研究,瑞维鲁胺无论是在mHSPC还是mCRPC领域均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已成为造福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重要药物。



特邀点评:

魏强教授


既往,mHSPC的治疗以单纯ADT为主,随着药物发展与研究的不断深入,mHSPC的治疗迎来了重大突破,转变为以ADT治疗为基础,联合新型内分泌治疗或化疗的综合治疗。二代AR拮抗剂可以有效延缓mHSPC患者进入mCRPC的时间,延长患者总生存,成为指南推荐的mHSPC一线药物。CHART研究的相关数据表明,与比卡鲁胺相比,瑞维鲁胺可以显著降低高瘤负荷mHSPC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3;治疗6个月时,可以使90%以上的患者实现PSA90应答,且中位至PSA90时间仅29天4,为患者带来迅速、深度、有效的PSA下降,实现患者的生存获益。同时,瑞维鲁胺在药物结构上引入双羟基,降低了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了中枢神经系统安全性,TRAE发生率/严重程度与比卡鲁胺组相似,且无任意级别的癫痫发生,整体安全性良好。


作为瑞维鲁胺获批mHSPC适应证后的又一项Ⅱ期临床研究,本次ASCO大会上的这项研究探索了mCRPC二线治疗的新型联合治疗策略,丰富了瑞维鲁胺在mCRPC领域的循证依据,为晚期前列腺癌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也在瑞维鲁胺的临床使用以及联合方案的探索应用方面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带来更多的信心,有助于推动瑞维鲁胺全面落地临床实践。总体而言,瑞维鲁胺在晚期前列腺癌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未来存在诸多可能性,我们还需要持续开拓,大胆实践,进一步验证其在前列腺癌不同疾病阶段的疗效,探索更多的联合用药方案,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


结语


中西方人群的差异使得中国晚期前列腺癌的诊治仍存在着较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CHART研究确立了瑞维鲁胺在中国高瘤负荷mHSPC患者中的治疗价值,为我国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符合中国患者特点的、安全有效且兼具可及性的治疗新选择。而今,瑞维鲁胺深耕前列腺癌领域,再添新证,力求惠及更多前列腺癌患者,助力中国前列腺癌临床诊疗实践再上层楼。


关于瑞维鲁胺CHART研究


CHART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的III期临床试验,旨在比较瑞维鲁胺联合ADT对比比卡鲁胺联合ADT在高瘤负荷mHSP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终点为rPFS和OS。结果显示,与比卡鲁胺相比,瑞维鲁胺显著延长患者中位rPFS(HR=0.46,95% CI 0.36-0.60)和OS(HR=0.58,95% CI 0.44-0.77)3。相关数据初次亮相于2022 ASCO大会,便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随后,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CHART研究PSA动力学事后分析结果表明,瑞维鲁胺为mHSPC患者带来了更迅速、更深度、更有效的PSA下降,再度引发热议。数据显示,与比卡鲁胺相比,瑞维鲁胺组患者PSA下降更深(中位PSA最低值:0.02 ng/mL vs 0.68 ng/mL),达到深度缓解(PSA≤0.2 ng/mL)的患者比例更高(68.7% vs 33.5%),中位至PSA90时间仅29天。此外,研究还证实了,无论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PSA是否达到深度下降,瑞维鲁胺均可延长rPFS,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基于CHART研究的成果,瑞维鲁胺已于2022年6月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并于2023年1月正式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提高了用药可及性,惠及更多晚期前列腺癌患者。



图片 6.png

魏强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系统疾病中心主任 泌尿外科学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肾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图片 7.png

刘振华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研究生导师 住院医师导师 UCLA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机器人学组委员

肾癌研究协作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肿瘤专委会少见类型肾癌协作组秘书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腔镜与微创技术分会委员

四川省肿瘤学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成都市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 Zhenhua Liu, et al.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5059).

2. Han B, et 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22[J].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Center, 2024.

3. Gu W,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23(10): 1249-60.

4. Kun Chang, et al. 2023 ESMO. Abstract 4622.

5. Francini E, Sweeney CJ. Eur Urol. 2016 Sep;70(3):410-2.

6. Schweizer MT, et al. Eur Urol. 2014 Oct;66(4):646-52.

7. Matsumoto T, et al. JMA J. 2022 Jan 17;5(1):83-90.

8. Mezynski J, et al. Ann Oncol. 2012 Nov;23(11):2943-2947.

9. Oh WK, et al. Urol Oncol. 2018 Nov;36(11):500.e1-500.e9.

10. Suzman DL, et al. Prostate. 2014 Sep;74(13):1278-8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