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蓉教授:析前沿进展,解临床之需,促中国红细胞疾病领域全面发展
2024-07-01
关键词: 红细胞疾病

红细胞疾病学科作为血液学的重要分支,涉及繁多的血液病疾病种类和庞大的患者群体。该领域的深化发展与创新模式探索对加速"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及筑牢人民健康防线至关重要。近年来,红细胞疾病学科在基础发病机制、精确诊断、优化治疗策略、新药研发,以及医疗和疾病管理新模式等多个领域均取得一定进展,彰显了这一学科蓬勃的科研活力与临床应用潜力。


在此背景下,医脉通诚邀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付蓉教授接受采访,围绕红细胞疾病的诊治问题和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展开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新思路,促进红细胞疾病的诊疗进展。


医脉通:随着临床对各类红细胞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和诊疗手段的多样化,红细胞疾病学科发展迅猛,您在这一领域经验丰富,能否分享一下近几年在红细胞疾病研究和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付蓉教授:近几年红细胞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领域的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进展:


(1)首先,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高灵敏度的分子检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研究不同免疫细胞亚型如何参与疾病发病成为可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例如:从NK细胞层面,我们研究团队利用scRNA-seq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中的自然杀伤(NK)细胞进行了解析,探究了NK细胞不同亚群在SAA发病中的重要作用1;进一步研究证实ASH1L表达水平的降低影响NK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影响NK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参与再障发病2。从巨噬细胞层面,团队研究发现巨噬细胞焦亡在再障骨髓衰竭及免疫失衡中发挥重要作用,PRMT5可以介导PKM2对称性双甲基化,从而降低NLRP3引发的细胞焦亡水平,抑制PRMT5可以改善SAA小鼠的骨髓巨噬细胞焦亡状态,恢复骨髓造血、改善T细胞免疫失衡、降低CTL杀伤功能,并且与环孢素A(CsA)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从CD8+T细胞层面,AA患者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及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CBP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应用p300/CBP特异性抑制剂对AA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显著。上述研究分别从崭新的视角剖析了SA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基础研究领域的进展比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2)在治疗方面,最耀眼的进步当属基因编辑技术在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中的应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从实验室走进临床,已经成为我们治疗基因缺陷类疾病的有力武器,造福了很多患者,为治疗遗传性红细胞疾病提供了新的途径3


(3)新的药物也不断涌现:红细胞疾病领域有一顽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在几年前国内还只能通过激素控制溶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该病,目前我们可选择的药物非常多,包括C5单抗、B因子抑制剂等;剂型从静脉到皮下和口服。我们中心也牵头和参与了多个临床试验,很多患者都从中获益。还有治疗再障领域的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也将SAA单纯使用免疫抑制治疗(IST)6个月的总缓解率(ORR)由70%左右提升至90%以上。另外很多促红系造血和分化的新药,比如Hif-α抑制剂、罗特西普等,都是靶向治疗的新药典范,是科学进步为患者带来的福音。


医脉通:尽管我国在红细胞疾病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能否请您详细谈谈这一学科当前主要面临哪些挑战?


付蓉教授:当前主要面临的几个关键挑战:


(1)早期诊断和精准诊断:许多红细胞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者与其他常见疾病的症状类似,很难鉴别,容易误诊。另外,很多遗传性红细胞疾病需要精密的基因检测来确诊,但目前许多地区缺乏先进的基因检测设备和技术,这导致在基层医疗机构很难进行早期和精准诊断。如果能在高风险人群地区推广基因筛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红细胞疾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和管理红细胞疾病。


(2)相比较恶性血液病而言,尽管在基因治疗和新药开发方面红细胞疾病领域有了一些进展,但许多红细胞疾病仍然缺乏有效的创新治疗手段。比如在传统的AA治疗领域,历经了近百年的研究,目前免疫抑制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仍然是该病亘古不变的核心治疗方式。免疫抑制剂仍然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CsA为核心药物,并未出现新型疗效可以媲美上述二者的新药,同时也缺乏高效低毒的IST药物。虽然TPO-RA类药物的加入提升了AA患者的疗效,但IST难治或复发的AA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二线治疗选择受限、预后并不乐观。在此我们也呼吁新型免疫抑制剂的研发;我们团队也将开展更广泛的临床试验进一步优化再障的治疗策略。


(3)同时,经济负担与药物可及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现有许多先进的治疗方式,如基因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及我们前面说的PNH单抗类药物治疗,成本高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可及性。通过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和国家的大力支持,部分红细胞疾病已经被纳入“罕见病目录”,那些以前遥不可及的如C5单抗类药物已经进入医保,惠及广大PNH患者。未来,我们还将会面对如何平衡创新疗法的高昂费用和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必要的治疗的问题,这是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医脉通:您所在科室在AA等多种血液疾病的研究与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作为学科带头人,能否请您谈谈未来在AA领域的探索有何规划和展望?


付蓉教授:


(1)首先,目前对AA发病机制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我们团队会继续从单细胞测序、转录组学、蛋白组学数据库中挖掘关键基因和网络调控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同时,建立分子、代谢、微生物多方面联合精准诊断疾病模型;构建多中心大数据分析跟踪平台,提高临床数据质量,完善临床预后随访体系构建;基于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及其他免疫指标,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使每一位AA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宜的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特殊基因型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制定适应性的治疗策略。


(2)组织和参与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新药和新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3)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AA的病理机制和创新疗法;争取帮助更多实验室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


医脉通:您在红细胞疾病领域深耕多年,能否请您谈谈未来应该如何进一步赋能红细胞疾病学科,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付蓉教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实话,想做的工作太多了!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离不开全国同行们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领域专家学者们的精诚合作。浅谈几点想法:


(1)在基础研究领域,一定要强化临床与基础研究和跨学科合作,深入研究红细胞疾病的分子机制,探索潜在的治疗靶点,探究新型诊疗工具(比如新指标、新技术、新材料等)。


(2)在临床研究领域,推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加强转化医学研究;充分发展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进一步推广基因和细胞治疗。


(3)建立全国红细胞疾病的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


(4)我们的最终理想是:提升患者疗效、实现红细胞疾病全程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


付蓉.jpg

付蓉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血液病中心主任

天津市骨髓衰竭及癌性造血克隆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天津市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罕见病PNH协作组组长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红细胞疾病专委会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MDS/MPN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学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委

天津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委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主编

中华血液学杂志副总编

津门医学英才、首届天津名医、天津市教学名师

主笔《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国指南》、《PNH中国专家共识》、《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中国专家共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