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约有176,404例
《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共纳入全球三个已获批靶向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药品:idecabtagene vicleucel(ide-cel)、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和国内已获批的
本共识组由具有丰富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经验的IMWG免疫治疗委员会的国际MM领域专家组成。自2020年起,该小组定期于IMWG会议期间举行会议,讨论CAR-T细胞疗法的最新数据。《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重点介绍了CAR-T治疗前的患者选择和治疗方案、治疗和随访期间的安全性管理,旨在为CAR-T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01 患者选择
不同CAR-T获批的治疗线数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CAR-T转诊或其他免疫疗法时,应根据IMWG标准对既往治疗线数进行计算,其中包括因难治、复发或药物不耐受而开始的新治疗线数。
此外,部分疾病和治疗相关特征可能会影响患者接受CAR-T细胞治疗。伴有高危因素如细胞遗传学不良、髓外疾病和晚期疾病的患者,对常规治疗的临床应答较差,但其仍可从CAR-T治疗中获益,不应被排除在治疗之外。对于同时符合CAR-T和TCE双抗治疗条件的患者,应首先考虑CAR-T细胞治疗。
02 安全性管理
《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介绍了CAR-T治疗期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综合征(ICAN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IEC-HS)、血液学毒性、感染管理相关措施。ICANS是CAR-T治疗期间独特的不良事件,通常分为急性、亚急性至延迟性,其中亚急性至延迟性ICANS的管理如下:目前某些国外研究中有报道吉林-巴雷综合征、颅神经麻痹和帕金森症。发生ICANS应通知患者、护理人员和家庭临床团队,监测与上述综合征相关的书写变化和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联系CAR-T中心和神经科医生评估。
03 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
2023年11月28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宣布调查目前批准的CAR-T细胞疗法,初步分析显示在17700次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和MM的CAR-T细胞输注中,12例(0.068%)患者出现T细胞淋巴瘤。KarMMa-3研究中,ide-cel治疗组13例(6%)患者在短期随访中出现第二原发性肿瘤:9例(69%)为侵袭性癌症,其中实体瘤略多于血液肿瘤,4例(31%)为非侵袭性皮肤癌。CARTITUDE-4研究显示,cilta-cel治疗组9例(4%)患者出现第二原发性肿瘤,其中3例(33%)为恶性血液肿瘤:
邱录贵教授点评
多药联合是目前MM治疗的经典方案,而对既往多线(药)耐药或难治的患者,其后线治疗选择有限。新型治疗手段CAR-T细胞治疗的获批上市,极大地满足了MM患者的临床需求。伴随CAR-T可及性的增加,其治疗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性管理也备受关注。最新发布的《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从CAR-T治疗的最新进展出发,优化了CAR-T治疗前、治疗及随访期间的管理策略,进一步关注CRS和ICANS的管理措施。
伊基奥仑赛是我国首个且唯一被纳入《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药品。与另外两个被纳入CAR-T产品相比,伊基奥仑赛采用独特的全人源结构设计,轻重链全表位紧密结合肿瘤细胞抗原,快解离降低自身耗竭,且免疫原性更低,为MM患者带来深度、持久的缓解。中国注册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伊基奥仑赛注射液临床总反应率达98.9%、 完全缓解率达82.4%,完全缓解患者MRD阴性率100%;1年无进展生存率高达85.5%, 随访1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仍未达到。本次《2024 IMWG RRMM CAR-T指南》纳入多国权威MM专家建议, 对我国自主研发CAR-T药品表现出充分认可,也提示伊基奥仑赛正走在世界前列,未来将惠及更多国内外患者!
邱录贵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淋巴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委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IMWG)专家委员会委员
《Blood Advances》杂志编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筹)主任委员、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
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重点项目等基金项目30余项
发表论文近600篇,其中SCI论文180余篇;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及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