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4年6月13日至16日在西班牙马德里盛大召开。此次盛会汇聚了全球血液学领域精英们智慧与才华,推动了血液学科持续发展与进步。在此国际舞台上,中国学者亦展现出了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其中,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会来教授团队牵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多个中心联合开展的,关于“
医脉通:在本次EHA会议上,您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F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国回顾性分析入选了壁报展示。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亮点,以及这些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实践有怎样的影响或启示意义?
颜晓菁教授:FL是最常见的惰性
表1 疗效研究结果
疗效研究结果显示,GB方案和G-CHOP方案在FL患者中显示出相似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96.21%,完全缓解率(CR)达到了75.83%。(表1)
表2 与完全缓解率相关的多因素分析
表3 与客观缓解率相关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Ki-67、疾病分期以及FLIPI评分等因素与缓解情况无显著相关性。(表2、3)
在安全性方面,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数据相似,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均为输注相关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真实世界中,GB方案和G-CHOP方案均对FL患者有效且安全,中国的数据验证了GALLIUM研究中的结论。
医脉通:在这项回顾性分析中,您中心也入组了较多患者,能否请您谈谈入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情况以及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例?
颜晓菁教授:基于GALLIUM研究,奥妥珠单抗也获得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与化疗联合,用于初治的II期伴有巨大肿块、III期或IV期滤泡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及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随后的单药维持治疗。并且很快纳入了医保,使更多患者受益。因此,我们中心已经将GB或G-CHOP方案常规用于FL的一线治疗。中心每年初诊的FL患者大约为50例,在此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中本中心提供了30例病例。对于总体更偏惰性(例如1-2级,Ki-67低增殖指数,PET-CT显示较低的SUV值)或者老年不耐受标准化疗的患者,更多地选用GB方案;对于其他FL患者则选用G-CHOP方案。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案的患者均获得了显著疗效,总体有效率超过90%。我们中心一例50多岁的男性FL患者,初诊时周身和腹腔多处淋巴结肿大,最大的肿块接近10厘米,并伴有多
医脉通:近年来FL领域涌现了不少新药,包括双抗、CAR-T、小分子靶向药物等,在本次EHA会议上也有不少进展更新。您认为应该如何对新药排兵布阵,来让更多中国FL患者开启“无虑人生”?
颜晓菁教授:尽管FL属于惰性淋巴瘤,患者总体生存较好,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会面临复发和难治问题。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更多药物选择代表有了更多的治疗武器。然而,如何排序这些药物是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面对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可及性,患者的疾病状态、身体状况和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每种药物都有优势和劣势,需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总体疗效、持续有效时间、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以及总体治疗费用。例如,目前双抗类药物是研究热点,整体有效率高,相对于CAR-T细胞治疗而言,不需要临时制备,且对淋巴细胞采集无特殊要求。然而,国内可及的双抗类药物仍然有限,并且大多数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治疗时需要多次输注和剂量爬坡,总体费用较高。CAR-T细胞治疗已证实对R/R FL有很高的有效性,一次输注即可取得疗效,但对淋巴细胞采集和制备有要求,且需要等待,总体费用较高。双抗类药物和CAR-T细胞治疗都需要关注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不良反应。小分子靶向药物总体疗效虽然不及双抗类药物和CAR-T细胞治疗,但患者使用方便,治疗费用相对较低,不良反应更易控制。
总的来说,目前FL的治疗进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医生需要更好地掌握这些信息,并充分利用这些治疗武器。此外,许多双抗类药物在中国的可及性正在提高,我们对此非常期待。医护人员还需帮助FL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心,为实现“无虑人生”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
医脉通:在本次EHA会议上,许多领域都展示了最新的进展。最后,能否请您分享一下会议期间公布的哪些突破性进展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颜晓菁教授:今年的 EHA 会议内容颇为丰富。Late-breaking Oral session 的研究是我比较关注的部分,此类研究往往代表着关键且最新的研究进展。值得注意的是,2024 EHA会议血液肿瘤领域LBA研究共涵盖7项,其中有4项属临床研究。
第一项研究:关于 BCMA-ADC 药物(Belantamab mafodotin)、
第二项研究:阿可替尼联合
第三项研究:
第四项研究:
颜晓菁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辽宁省特聘教授
辽宁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常委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辽宁省抗癌协会淋巴瘤分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在上海血研所和哈佛医学院麻省总院学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多家国内外期刊的审稿专家和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