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界“奥斯卡”即全球最大肿瘤学术会议——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ASCO)如期而至,于当地时间5月31日-6月4日在芝加哥盛大召开。ASCO是刷新尿路上皮癌(UC)等各类癌种研究数据的“高光时刻”,从免疫药物到抗体偶联药物(ADC),从单药到联合,从后线到前线,最新研究结果将改写临床实践。随着中国研究者的持续探索,越来越多的中国之声响彻世界舞台。其中,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团队牵头的两项
医脉通:请结合您的临床实践经验谈谈,中国肌层浸润性
邢念增教授:总体而言,中国膀胱癌的治疗现状非常复杂。现阶段在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泌尿外科的临床工作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社会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不均衡,以及泌尿外科医师的技能水平和观念意识的差别,均影响着膀胱癌的临床诊疗决策。
对于MIBC,国内外治疗的金标准是以外科为主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同时联合淋巴结清扫和尿流改道。然而这种手术相对难度较大,并非每个中心的泌尿外科都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另一方面,部分患者有保留膀胱的意愿,对此,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包括化疗、免疫治疗、放疗、电切等,但这些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
为了追求RC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患者的长期生存,甚至让部分患者能够保住膀胱,延长无复发进展的时间,在MIBC围手术期应充分考虑患者情况,结合系统治疗的方法,进行新辅助及术后辅助的药物综合治疗。根据指南推荐,目前临床上新辅助药物治疗方案仍以含铂化疗为主,但约有40%的患者
医脉通:本次ASCO大会公布了您团队牵头的两项维迪西妥单抗联合AK104围术期治疗MIBC/晚期一线的II期研究,请您介绍下这两项研究开展的背景和研究设计,您如何评价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以及将如何影响和改变临床实践?
邢念增教授: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新药研发能力和成果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尤其在UC领域,我国ADC的进展走在了世界前列。维迪西妥单抗是我国首个获批用于UC的抗HER2 ADC。既往C005、C009等系列临床研究证实,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治疗晚期UC有效率高、安全性良好;而C014研究证实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的疗效进一步提升,有效率远高于传统含铂化疗。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免疫治疗已被纳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尿路上皮癌(CSCO-UC)诊疗指南,成为UC晚期一线的标准治疗方案。而在免疫治疗方面,AK104作为一种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能同时作用于两个免疫检查点,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在此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探索,开展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AK104治疗UC的两项研究:一项是探索联合方案在MIBC围术期HER2有表达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另一项则是探索这一方案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次ASCO大会上,我们公布了这两项研究的初步结果:在MIBC围术期研究中,5例患者完成了新辅助治疗,疾病控制率(DCR)达100%,全部4例接受RC的患者(100%)病理降期至≤ypT1N0M0,且安全性良好,3/4级不良反应较少;截止目前实际已入组30多例患者,从初步结果来看,约有52%的患者术后达到了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另一项针对la/mUC的研究目前入组的8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5%,DCR达100%。综上所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AK104作为全球首创的UC联合治疗方案,在MIBC围术期和la/mUC患者中展现了卓越的治疗效果和可控的安全性,有望在未来改变中国UC的临床实践。我们也期待在所有病例入组和数据成熟之后,为大家呈现更加详细和全面的结果。
医脉通:作为国家癌症中心膀胱癌诊疗质控工作的负责专家,您如何看待在临床和科研层面上,膀胱癌质控网络所发挥的作用?
邢念增教授:我们国家癌症中心高度重视肿瘤的质控工作,目前已有17种常见癌种纳入单病种质控,其中膀胱癌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质控试点。我作为膀胱癌质控专家组的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我国各大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开展相关质控工作。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质控呢?这是因为膀胱癌尤其是MIBC的治疗过程相对复杂,而我国各地区的诊疗水平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质控实现诊疗的同质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整体提升诊疗质量和效率,最终提高治疗效果。
现在国家已将部分肿瘤质控指标纳入医院等级评审的“国考”中,这一举措类似于指挥棒,旨在引导我们在膀胱癌诊疗方面实现更高程度的同质化,包括肿瘤的分期、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等。目前,膀胱癌质控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一些大型医学中心作为质控试点,并计划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全国普及。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工作切实提升我国膀胱癌诊疗水平,使更多膀胱癌患者受益。
医脉通:您认为维迪西妥单抗在UC领域未来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
邢念增教授:维迪西妥单抗在UC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前期的多项临床研究已奠定了维迪西妥单抗单药或联合免疫在晚期UC中的标准治疗地位。与此同时,针对MIBC围术期的临床研究以及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前瞻性探索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中,相信这些研究有望使维迪西妥单抗覆盖UC领域的全分期。同时,通过维迪西妥单抗精准筛选出获益最大化的HER2有表达人群,能够在众多治疗方案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此外,维迪西妥单抗与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的两项研究探索了维迪西妥单抗与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的新型联合方案,这一探索不仅开创了膀胱癌治疗的新模式,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后续计划开展相关III期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相信这一方案将来会对膀胱癌治疗指南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相关研究成果出炉,从而造福更多UC患者。
e16591:一项评估维迪西妥单抗(RC48-ADC)联合卡度尼利单抗(AK104,抗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围术期治疗HER2有表达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疗效和安全性的II期研究的初步结果
研究背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目前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新辅助含铂化疗后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然而超过40%的患者不适合接受顺铂化疗。不良反应、并发症和高复发率限制了新辅助含铂化疗的应用。维迪西妥单抗联合PD-1/CTLA-4双抗在围术期的联合应用可能具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研究方法:这项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评估了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AK104,抗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方案用于未经治疗的HER2有表达(IHC 1+/2+/3+)的MIBC(T2-T4a, N0-1, M0; ECOG 评分 0-1)的疗效和安全性。合格的患者接受维迪西妥单抗(2.0 mg/kg D1 Q2W, 4 周期)联合卡度尼利单抗(6.0 mg/kg D1 Q2W, 4周期)的新辅助治疗,随后进行全切手术,术后患者接受维迪西妥单抗(2.0 mg/kg D1 Q3W, 6 周期) 联合卡度尼利单抗 (10.0 mg/kg D1 Q3W, 14 周期)的辅助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病理完全缓解率(pCR,pT0N0M0)。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病理降期率、无病生存期(DFS),总生存期,客观缓解率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截至2024年1月,研究计划入组的36例患者中已入组18例患者(16名男性,2名女性),中位年龄为65.5岁(44-80岁)。HER2过表达(IHC 2+/3+)的患者占比84.6%,PD-L1阳性(CPS≥10)的患者占比50%。5例患者完成了新辅助治疗,其中2例患者(2/5)达到了部分缓解(PR),3例患者(3/5)达到了疾病稳定(SD),疾病控制率(DCR)为100%(5/5)。4例患者接受膀胱全切术,1例患者拒绝手术,全部4例接受手术的患者(100%)病理降期至≤ypT1N0M0,其中2例(2/4,50%)先前经影像学评估为SD的患者都达到了pCR。接受1个周期以上治疗的14例患者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RAEs)是瘙痒(35.7%)。观察到2例(14.3%)患者发生≥3级以上的TRAEs,一例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了4级
研究结论:这是一项首次评估靶向HER2的ADC药物联合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围术期治疗HER2有表达的MIBC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新辅助治疗MIBC患者展现了卓越的抗肿瘤活性、较高pCR率并且耐受性良好。更详细的病理评估结果和术后辅助治疗的长期生存数据值得期待。
e16572: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抗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项开放标签、单臂、II期临床研究
研究背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la/mUC)的一线治疗方案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维迪西妥单抗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且HER2过表达(IHC 2+/3+)的la/mUC。卡度尼利单抗(AK104, PD-1/CTLA-4双抗)在妇科肿瘤、泌尿肿瘤中展现了卓越的抗肿瘤活性。本项研究旨在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治疗HER2过表达(IHC 2+/3+)的la/m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前瞻性的II期试验,旨在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治疗la/mUC的疗效。本次研究设置了安全性导入期,6例患者入组后接受初始剂量为2mg/kg的维迪西妥单抗联合6mg/kg的卡度尼利单抗治疗,每两周给药一次。如6例患者均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DLT),则继续扩展30例患者,预设的样本量为36例;如果6例患者中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则维迪西妥单抗的剂量下调至1.5mg/kg、卡度尼利单抗的剂量下调至4mg/kg,每两周给药一次。治疗直至疾病进展、不可耐受的毒性或死亡。研究主要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和安全性,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肿瘤标志物的探索。
研究结果:截至2024年2月4日,共入组了13例未经系统治疗或顺铂不耐受或拒绝化疗的la/mUC患者[8名男性;中位年龄72岁(61-83岁);77%(10/13)的患者发生了远处转移,HER2过表达(IHC 2+/3+)的患者占比85%(11/13),100%的患者PD-L1低表达(6/6)]。在前6例患者中观察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大疱性
研究结论:这是第一项评估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抗PD-1和CTLA-4的双特异性抗体)治疗la/mUC的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度尼利单抗在la/mUC一线治疗中展现了卓越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为la/mUC尤其是不能耐受顺铂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