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霞教授专访:遵循基本原则、做好个体化治疗——畅谈ARDS指南更新和临床管理策略
2024-05-28 来源:医脉通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的非心源性肺水肿,近年来随着重症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界对ARDS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推动了国内外指南的制定和更新修订。近期更新的ARDS指南有哪些亮点?如何优化ARDS管理策略?指南更新对我国ARDS管理有哪些启示?在中华医学会第18次重症医学大会期间,医脉通特邀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刘丽霞教授进行专访,就ARDS指南更新亮点和临床启示、ARDS临床管理策略优化及挑战等话题进行了分享。



医脉通:2023年6月,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发布了《欧洲危重病医学会ARDS指南:定义、分型和呼吸支持策略》指南。这版指南有哪些亮点?


刘丽霞教授:

第一,概念模型。在ARDS定义方面,2023欧洲新版指南与2012年ARDS柏林定义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变化,是新指南将一些病理生理学机制,如死腔和分流,以及组织病理改变纳入到了概念模型中, 但是这些细节在2012年ARDS柏林定义中也谈到,虽然并没有纳入到概念模型中。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ARDS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ARDS新定义诊断标准——概念模型知识链接卡片:

病因:由多种病因/促发因素导致的肺的急性、弥漫性、炎症反应性损伤;

发病机制:此损伤导致了肺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渗透性肺水肿,呈现重力依赖性肺不张,由此导致了肺通气容积减少;

临床特征:动脉低氧血症和弥漫性浸润影,与分流和死腔增加、肺顺应性降低有关;

临床表现:受很多因素影响;

组织学结果:有很多不同,包括肺泡水肿、炎症反应、透明膜形成和肺泡出血


定义反映了对疾病的认知;没有疾病的统一定义,很难进行流行病学研究,评估潜在治疗方法的利弊,并最终照顾患者。相较于2012年ARDS柏林定义,2023欧洲新版指南在ARDS认知方面有一定进步。但基于目前现有的手段,ARDS病理生理学机制相关的监测尚没有普及,并非所有医院都能进行常规监测。而且现有的证据并未证明,采取进一步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可以改变整体人群的病死率。因此,2023欧洲新版指南对ARDS病理生理机制的采用仍然停留在概念阐述层面,并未将其作为一项诊断标准。这与目前现有的诊断手段欠缺和普及性不够有关。


第二,诊断前移。研究结果显示,接受经鼻高流量氧疗(HFNO)治疗的患者本质上来讲仍然符合ARDS标准。目前HFNO使用大幅增加,积累的证据也越来越多。基于目前的证据,2023欧洲新版指南将HFNO患者纳入修订定义。


第三,普适性。2023新版欧洲指南诊断指标中可以用超声检查肺脏影像学,可以不需要呼吸支持方式,可以不用采血获取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比值(PaO₂/FiO₂,P/F),而是用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比值(SpO₂/FiO₂,S/F)来反映氧合情况,可以用于资源有限(例如呼吸支持设备、血气分析仪、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等不足)区域人群的诊断和规范化治疗。这样,资源有限环境中的患者不再被排除在ARDS诊断之外,从而可以接受规范治疗,同时可纳入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中。


这些改变会让更多患者获益,或许对于ARDS的流行病学会有改变,相应治疗策略也会随之改变。


医脉通:ARDS患者病死率较高。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和最新指南谈一谈,该如何优化ARDS的管理策略?


刘丽霞教授:

我认为优化ARDS的管理策略应分为两部分:


首先,指南是需要执行的医疗底线基本原则。如果患者被诊断为ARDS,就需要按照ARDS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治疗。几项大型研究也证明,如果不按照相应基本保护原则进行治疗,患者的病死率会很高。因此ARDS指南更新需要大家执行。


其次,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其实也是执行指南,只不过更是强调指南中的每一个点的目标化管理。另外,2023欧洲新版指南对ARDS表型进行了更新和阐述,不同患者表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除ESICM外,2023年美国胸科协会(ATS)也对ARDS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两版指南的有哪些异同点?


刘丽霞教授:

ESICM与ATS以及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于2017年共同推出了ESICM/ATS/SCCM成人ARDS患者机械通气临床实践指南,共包括六条建议。2023版ESICM指南的更新更多,包括三大部分定义、表型和呼吸支持,9个方面,新增加了六条建议,以及三条更新。


ATS指南相对于ESICM指南提出了不同建议,包括增加了激素应用的建议,在呼吸支持的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肺复张(RM)、体外膜肺氧合(ECMO)、神经肌肉阻滞剂(NMBAs)方面,均与2023 ESICM执行指南有所不同。


医脉通:请您谈一谈ESICM和ATS更新的ARDS指南对我国ARDS的管理有哪些启示?在我国ARDS管理方面还有哪些不足,该如何解决?


刘丽霞教授:

这两部指南更新了很多,体现了对ARDS高关注度,说明我们应该给予ARDS足够的关注度。自从新定义和这两部指南颁布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和讨论的热潮。在本届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大会上,也设置了ARDS指南相关的专题讨论,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认识ARDS,了解欧美指南的相关推荐以及内涵,以强化并规范ARDS的临床管理。


目前,在ARDS指南规范化执行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对于ARDS的管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对于ARDS真正的病理生理机制理解不透,看似在执行指南,有的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做到。临床医生首先应该了解患者,明确患者属于哪一类人群、临床问题在哪里,即先评估再治疗,根据临床问题制定治疗方案和策略,选择治疗目标,实现目标导向的保护性治疗。


专家简介


图片1.png

丽霞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

河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常委、候任主任委员

河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镇痛镇静学组委员

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副组长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委员

中国医促会重症分会常委、理事

中国重症超声研究组(CCUSG)、世界重症超声联盟(WINFOCUS)讲师、5C培训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