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癌是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易复发、转移且临床预后较差,现有治疗方案未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获益。抗体偶联药物(ADC)以更加精准化和个体化的诊疗特点在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研究中不断取得突破。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泌尿肿瘤临床研究论坛上,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解读ADC药物在泌尿肿瘤领域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医脉通:在尿路上皮癌领域,ADC的研发备受瞩目。ADC联合免疫治疗是目前尿路上皮癌领域的研究热门之一,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治疗方案有哪些最新进展?
盛锡楠教授:ADC已成为晚期尿上皮路癌的关键治疗策略。国内外有多个ADC药物,包括Enfortumab Vedotin(EV)、
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EV联合
同时我们看到国产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联合
此外,靶向Trop-2的ADC戈沙妥珠单抗是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及后线治疗的重要中坚力量。戈沙妥珠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既往铂类治疗失败后的晚期尿路上皮癌中的研究数据显示,ORR为41%,mPFS为5.3个月,mOS为12.7个月,较既往研究中免疫单药治疗有明显提升,且患者中位OS超过1年,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较好。总体而言,免疫联合ADC是当前的一个主流探索方向。
医脉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ADC药物不断涌现,包括抗HER2药物、抗TROP2药物、抗NECTIN4药物等,那么在临床实践中又该如何选择?需要考量哪些因素?
盛锡楠教授:在临床实践中,随着ADC药物的陆续上市,临床医生面临的问题远比单纯的疗效数据复杂。中国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最常面临的就是性价比问题,这主要涉及治疗费用与患者经济负担。目前,维迪西妥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且HER2过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已进入医保,戈沙妥珠单抗虽已在国内上市,但目前仅获批
另一方面,我们要筛选出真正能从ADC治疗中获益的患者。HER2是尿路上皮癌的一个独立预后因素,其表达水平不仅与患者的整体预后相关,而且对于预测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此外,无论是NECTIN4还是TROP2,其表达水平都与ADC药物的疗效相关。因此在ADC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中,生物标志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有助于实现ADC临床益处最大化。
同时,药物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不良反应特点,包括血液学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肝、肺和心脏毒性等。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如何“排兵布阵”也值得关注。随着相关治疗药物适应症的不断扩展,如何在一线、二线、三线治疗中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将成为未来面临的挑战。
总之,ADC药物为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但同时也带来了多重挑战,需要医生在实际应用中仔细权衡各种因素。未来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更多研究的开展,相信我们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策略。
医脉通:ADC在其他泌尿肿瘤中的研究现状如何?您对此有何期待?
盛锡楠教授:尽管晚期肾癌治疗以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为主,晚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