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持续发展,肿瘤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日益凸显。肿瘤标志物在肿瘤的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及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CACA整合肿瘤学高峰论坛暨第十七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暨中国肿瘤标志物产业创新大会于2024年4月19-21日在南京隆重召开。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小田教授介绍
胃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内涵与优势
关于胃癌的精准诊疗体系,张小田教授介绍,其包含“胃癌”、“精准”和“诊疗”三个关键词,其中胃癌是诊疗的方向,精准是诊疗的原则,而诊疗本身包含了“诊断”和“治疗”两个维度——要治疗得好,必须先做到诊断得对。因此,简而言之,胃癌精准诊疗体系的核心目标就是基于胃癌患者临床需求,实现“治疗得好”与“诊断得对”这两个目标。
与传统诊疗方式相比,胃癌精准诊疗体系的概念更为精细化。例如,传统诊疗方式对胃癌的分类较为笼统,而精准治疗体系对胃癌的发病部位、临床病理特征、分化程度、患者年龄、患者性别、疾病转移部位等都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更进一步的,在精准诊疗时代,分子靶点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高,也越来越为临床所关注。
在回顾我国过去40年胃癌诊疗的发展时,张小田教授表示,我们历经了从粗放到精准、从姑息到治愈的转变。这一切的发展离不开内科、外科、放疗科等学科的沟通与协作,也离不开影像、病理、超声、内镜、介入、核医学等学科的支持与助力。目前胃癌精准治疗体系的建立已逐渐发展到基于生物分子标志物指导治疗决策的阶段,TCGA分型系统的建立是这一进程中坚实的一步。然而胃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癌种,其复杂的肿瘤微环境为胃癌精准分型系统的建立增加了难度。但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对胃癌肿瘤微环境的评估会越来越完善,根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等关键指标进行的评分会将胃癌的分型刻画得越来越精准。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进行精准的临床研究设计,将这些诊断的关键技术和治疗的关键方法应用于其中,助力这些前沿突破在临床的落地。
总体而言,胃癌精准治疗体系的建立依赖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临床医生提出好的问题,并通过基础研究者进行相应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详实、完整、严谨且结构设计合理的数据库,最终将这一体系服务于每一位患者。
CLDN18.2靶点的探索与展望
张小田教授介绍,CLDN18.2是继HER2和PD-1/PD-L1之后,胃癌领域被寄予厚望的“明星”靶点。对该靶点的关注最早源于FAST研究,研究提示CLDN18.2阳性患者接受CLDN18.2单抗治疗存在生存获益。另外,由于CLDN18.2阳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基因组稳定(GS)型胃癌,与HER2阳性是相对不交叉的两个人群,因此针对CLDN18.2的靶向治疗极大地缓解了HER2阴性胃癌的治疗困境。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基础科研工作者、药物研发团队和临床医生展开了探索。目前针对CLDN18.2的探索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等多种药物,各领域均有令人惊艳的数据发表。然而对于CLDN18.2阳性胃癌患者的免疫微环境,目前仍存在大量的未知。因此此类患者适合接受哪种联合治疗,其耐药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克服治疗耐药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张小田教授指出,要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离不开胃癌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在该体系的支持下,未来临床或可对患者的PD-L1表达水平以及CLDN18.2表达水平进行合理分层,筛选出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进而使该亚型患者实现更佳的治疗获益。
MDD-HIM精品病例讨论专场的特色与亮点
对于本届大会的MDD-HIM精品病例讨论专场,张小田教授表示,该专场干货满满,同时爆满的会场也反映了听众对病例讨论的热情。在该专场中,首先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陆元志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申鹏教授带来了两场精彩的报告,随后由6个团队带来了6项病例讨论,范围涵盖了KRAS G12C突变
张小田教授认为,这些病例讨论既展现了现行的临床实践规范,也显示了对精准诊疗需求的更高期待,希望这种精准诊疗、全流程管理的病例可以获得更多的分享机会。张小田教授强调,肿瘤的诊疗不能墨守成规局限于指南之内,那些跳出指南的思考和实践,正是开展下一项临床研究和指南下一步更新的基础。
当然,如何做好诊疗规范性和探索性的平衡,还需要更多的讨论与思辨。但总而言之,每一个超适应症或超指南建议的病例,都值得进行多学科讨论和多视角解读。只有这样,才能为临床诊疗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才能让每一次的超适应症尝试都有理有据有回报。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