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挺教授:实力尽显,奥布替尼推动MZL迈入“无化疗”新纪元
2024-04-17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边缘区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MZL)是常见的起源于淋巴滤泡的边缘区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近年来,随着对MZL疾病的深入了解和新药的研发与应用,使MZL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靶向药物的发展也为MZL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为了深入探讨淋巴细胞/浆细胞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治疗经验,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淋系肿瘤诊治前沿论坛暨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巡讲成都站暨国家血液内科专业质控中心(筹)淋巴细胞/浆细胞疾病工作组巡讲成都站暨2024华西血液学论坛于2024年4月13-14日在成都市召开。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进行访谈,分享本次论坛热议话题,探讨MZL治疗进展。



医脉通:MZL是一组具有异质性的B细胞淋巴瘤,能否请您谈谈目前MZL仍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及新药进展?


牛挺教授:MZL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呈指数升高1。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老年人群比例的扩大,MZL的发病人数及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年龄及合并症的限制,部分患者可能无法耐受现有的标准化疗,此外,对于有治疗指征的晚期MZL患者,目前仍缺乏最佳治疗方案,治疗选择有限,亟需高效精准且低毒的新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


BTK抑制剂等新型靶向药物为MZL患者带来了新曙光。新型BTK抑制剂奥布替尼通过分子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对BTK激酶的抑制性和选择性,降低了脱靶效应,使奥布替尼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具备更佳的安全性2。一项奥布替尼的安全性汇总分析3显示,奥布替尼治疗266例中位年龄为60岁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由于BTK脱靶效应导致的相关不良事件例如房颤、腹泻和大出血等发生率低,仅1例患者发生1级房颤事件。


医脉通:无化疗方案是近年来惰性淋巴瘤领域研究的热点,您如何看待无化疗方案在MZL中的应用前景?


牛挺教授:MZL各亚型具有异质性临床病理学特征,其治疗策略应参考原发部位及疾病分期4。随着对疾病的深入了解及治疗手段的提升,MZL患者的生存期得以延长,如何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获得长期高质量的生存获益成为了临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随着靶向药物的出现,MZL患者可以在较好的控制惰性肿瘤疾病进展的同时避免化疗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比如3-4级的骨髓抑制,以及感染等化疗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对治疗本身,以及患者的生活均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如果患者能够接受具有可观疗效且高耐受性的靶向无化疗方案或者降化疗方案,会是更平衡风险和获益的治疗选择。


靶向药物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的无化疗方案,在一线治疗MZL患者中展现了令人鼓舞的抗肿瘤活性及良好的安全性5。中位随访13个月,10例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90%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为无化疗治疗MZL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方向。


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无化疗方案有助于实现高效、低毒的个体化治疗,是未来MZL治疗发展的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无化疗方案将为更多MZL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医脉通:2023年4月,新一代BTK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MZL患者。值此获批近一年之际,能否请您结合奥布替尼获批临床研究数据,谈谈其在华西医院的应用情况如何?


牛挺教授:2023年4月奥布替尼成为中国首个获批针对MZL的BTK抑制剂,这也是奥布替尼在中国获批的第三个适应症,本次新适应症的获批基于一项评价奥布替尼治疗至少经过一次既往治疗的MZL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Ⅱ期ICP-CL-00104研究,很荣幸我们也参与了这项研究,并帮助患者从新药中获益。


在这项Ⅱ期、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6中,中位随访24.3个月,90例MZL患者IRC评估的ORR为58.9%,92.2%的患者肿瘤缩小,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34.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仍未达到。各基线特征亚组的缓解率一致,此研究显示了奥布替尼治疗R/R MZL的良好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对于基线不同MZL亚型和负面预后因素的患者,均获得了较高缓解率。


华西医院也总结了过去12年就诊的99例MZL患者的数据,我们注意到在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治疗中,应用BTK抑制剂的患者比例呈现良好的趋势。其中,一线占18%,二线占39.2%,三线占21%,四线占20%。此外,2020年后,由于BTK抑制剂可及性的提高,联合使用BTK抑制剂的MZL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医脉通:请您分享一下对未来MZL治疗的期待或展望?


牛挺教授:MZL需要广大血液领域同仁更多的关注和共同的推动。对于此类惰性淋巴瘤,如何在控制疾病进展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靶向药在MZL治疗领域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选择,医保的可及性助力惠及更多患者。相信通过大家的通力合作,将会推动MZL从诊断到治疗等多方面的全程管理高质量发展。


牛挺.png

牛挺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STAR工作组血液病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委会副主委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及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外聘专家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H)四川省分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筹)工作组专家

四川省肿瘤学会副理事长,血液肿瘤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干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协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四川省血液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业务主任


参考文献
1.Rossi D, Bertoni F, Zucca E. Marginal-Zone Lymphomas. N Engl J Med. 2022 Feb 10;386(6):568-581.
3.Yuqin Song, et al. Pooled Analysis of Safety Data from Clinical Trials of Orelabrutinib Monotherapy in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Blood (2020) 136 (Supplement 1): 43.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3.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5.Peng Liu, et al.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Orelabrutinib Combined with Rituxima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Marginal Zone Lymphoma. Blood (2023) 142 (Supplement 1): 614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