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真教授,郑高锋教授:早期转换治疗,直达更深缓解,有效减少PN,提高MM患者生活质量
2024-04-1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多发于老年。蛋白酶体抑制剂(PI)已成为MM治疗的基石药物,以PI为基础的持续治疗方案可为MM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伊沙佐米作为首个口服PI,临床试验显示其在MM治疗中具有疗效可观、耐受性良好、停药率低的优势,可作为持续治疗的优选。同时,来自真实世界的应用实践也再现了其良好疗效及安全性。


“新瑞实力π·多发性骨髓瘤最佳持续治疗案例分享项目”新一季全面升级,通过分享各中心真实世界MM患者的治疗情况,以期用真实世界洞察赋能临床决策。本次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高锋教授分享其中心MM早转真实世界汇总数据及其中一例病例的诊治经过,并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进行点评。医脉通现将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郑高峰.jpg

郑高锋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骨髓移植中心、多发性骨髓瘤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

浙江省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委员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肿瘤防治联盟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委员

擅长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轻链沉积病,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临床经验丰富。

承担多项国内、国际多发性骨髓瘤新药新技术临床试验。

2015年赴美参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多发性骨髓瘤培训项目。

2019年赴美参加梅奥单克隆球蛋白病培训项目。


浙一MM早期转换治疗真实世界汇总数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旨在探索及评估硼替佐米诱导治疗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PN)后尽早转换IRd(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的有效性、PN控制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截至2023年10月已入组22例患者,当前结果显示(图1),其中12例患者较转换前缓解进一步加深;PN方面,常规予以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基础上,没有出现PN加重情况,且有4例患者自觉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对于持续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感到比较满意。该数据表明,早期转换为伊沙佐米联合方案,可加深缓解,同时有效减少PN,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40.jpeg

图1 浙一MM早转真实世界研究疗效分析


因神经毒性由VRd方案转换IRd方案患者1例


01基本信息


患者,男,65岁。以“背部及肋下缘疼痛3月余,加重1月”为主诉,于2021年9月就诊。

体格检查:额顶部可触及一红枣大小软组织肿块,活动度差,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


02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111g/L。

肝肾功能正常:白蛋白 46.7g/L;肾小球滤过率 79ml/min;肌酐 88μmol/L。

LDH:242U/L。

尿蛋白定量+尿蛋白电泳分析(M蛋白):M蛋白量226mg/24h。

免疫固定电泳(血/尿 GAM-D-E-к-λ):轻链Kappa型M蛋白阳性。



额顶肿物穿刺活检


形态单一浆样细胞弥漫浸润,有者形态幼稚,符合浆细胞骨髓瘤累及。


骨髓检查


白血病免疫分型:异常浆细胞群约总数的49.51%。

骨髓常规示:骨髓象浆细胞细胞系统活跃,幼浆5%,成浆18%,考虑MM可能。

骨髓FISH检查:D13S319(13q14.3)缺失50%

骨髓活检:可见κ轻链限制性表达异常浆细胞。


影像学检查


MRI示:骶骨、部分胸腰椎椎体及附件内异常信号影,转移瘤待排。

PET/CT示:全身骨骼代谢欠均匀,以局灶性不同程度代谢活跃为主,相关检查示骨质密度弥漫性减低伴局部病理性骨折形成,首先考虑MM。


03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κ轻链型,ISS分期III期,FISH 13q14.3缺失50% )


04治疗经过以及疗效评估

起始治疗方案


VRd(硼替佐米 2.3mg d1,4,8,11;来那度胺 25mg d1-21;地塞米松20mg d1-2,d4-5,d8-9,d11-12)

VRd方案治疗2疗程后患者自觉四肢麻木伴疼痛感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同时伴有胃纳减退、乏力;肌电图提示双下肢神经传导异常。考虑硼替佐米神经毒性及来那度胺副反应。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转阴,游离轻链比值正常,无贫血、肾功能异常等。


调整治疗方案


IRd方案(伊沙佐米4mg d1,8,15;来那度胺10mg d1-21;地塞米松 20mg 与伊沙佐米配伍)

VRd*2+IRd*2诱导治疗后评估:

血清蛋白电泳:M蛋白未测及。

尿蛋白定量(24h):M蛋白未测及。

血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

游离轻链:数值及比值正常

血常规、肝肾功无殊。

骨髓常规:未见原幼浆。

骨髓免疫分型: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

骨髓活检:骨髓造血组织三系增生,未见明显异常浆细胞。

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


大咖点评


硼替佐米是MM治疗的基石药物,但治疗相关PN是影响患者用药及疗效的主要副反应之一,常因此不良事件而停用[1]。并且随着硼替佐米治疗时间和剂量的累积,PN发生率会不断升高[2][3]


前期的临床经验及文献表明,早期转换为IRd方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提高治疗应答率,同时减轻PN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MM-6和INSIGHT MM研究二次分析[4][5]结果显示,相较于继续接受V-based治疗的患者,转换IRd方案后治疗持续时间(10.8 vs 5.3个月)、缓解率及患者生存率具显著性优势;转换为IRd治疗组与持续V-based治疗组24个月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5.7%和76.5%,24个月总生存(OS)率分别为94.0%和84.9%(图2)。


640 (1).jpeg

图2 MM-6和INSIGHT MM研究二次分析结果


我国开展的早转口服伊沙佐米方案的MM6-PLUS临床研究[1]进一步证实,转换为口服伊沙佐米方案后,缓解程度加深,其中高危患者总缓解率(ORR)达96%。113例患者转换为IRd/I-based方案,该人群总PI治疗的中位治疗时间为9个月,I-based方案的中位治疗时间为3个月,77%的患者仍在继续治疗。转为IRd/I-based方案后,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由原来的9%提高至20%,CR率也由20%提高到25%,即患者的缓解率提高(图3)。


640 (2).jpeg

图3 MM6-PLUS研究患者缓解情况


该病例起始接受V-based方案治疗,但在2个疗程治疗后出现明显的PN副反应,而后尽早转换为了IRd联合治疗方案,治疗2个疗程之后疗效即达到了CR。综合我中心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早期转换为IRd联合方案,可助力更深缓解,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DM_20240413190015_001.png

蔡真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心主任、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浆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常委、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委会常委

CSCO中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参考文献
1.Wenming Chen, et al. 2021 EHA. Abstract PB1646.
2.Zhao W, et al. Ann Hematol. 2019 Dec;98(12):2793-2803.
3.Bringhen S, et al. Blood. 2010 Dec 2;116(23):4745-53.
4.Electronic poster presentation at the virtual 62n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 December 5–8, 2020.
5.Rifkin RM, et al. 19th International Myeloma Society Annual Meeting Abstract P-20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