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汇|马飞教授:观乳腺癌诊疗变迁,中国智慧功不可没
2024-03-25

前言


2024年3月8日,南北汇暨第六届乳腺肿瘤论坛在沈阳正式开幕。南北汇是乳腺肿瘤领域的知名会议,始终秉持着传承发展、合作创新的理念,有力凝聚着青年人才,激发青年学者的创造力与活力,让乳腺肿瘤事业后继有人,基业长青,薪火相传,同心致远。在本届会议中,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马飞教授,为我们回顾中国乳腺癌诊疗的原创发展之路。


专家简介


马飞.png




医脉通:本次大会中,您以《从诊疗变迁,看中国原创发展》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告,能否请您为我们简单分享一下乳腺癌诊疗变迁的整体过程?


马飞教授:


乳腺癌是实体肿瘤中极具代表性的瘤种,其诊疗在近100年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19世纪末手术治疗的引入为代表,针对乳腺原发灶和卵巢去势的外科治疗开启了乳腺癌现代医学诊疗的快速发展之路。


在这一历程中,随着对肿瘤认知的变化,乳腺癌的诊疗格局也在发生改变。以手术为例,在早期阶段,由于我们普遍认为肿瘤是一种局限性疾病,临床中通常会选择扩大根治术,务求将病灶切除殆尽。而在意识到肿瘤是全身性疾病之后,加之综合治疗理念的发展,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 临床中越来越重视功能的保护和外观的保留,因此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损伤更小的外科治疗手段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上述治疗手段的应用也离不开放疗和药物治疗的进步,例如放疗领域,大分割剂量放疗等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整体获益。


当然,纵观乳腺癌诊疗的发展之路,最为突出的进步当属药物治疗领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化疗正式应用于临床;上世纪七十年代,以他莫昔芬为代表的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临床;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曲妥珠单抗的应用正式开启了乳腺癌的靶向治疗之路。这些里程碑式的进步不仅极大助力了乳腺癌的诊疗发展,也引领了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变革。期待未来乳腺癌可以继续发挥领头作用,为实体瘤的诊疗防控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迪。


医脉通:目前,乳腺癌领域的原创性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能否请您谈谈,我国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在这其中做出了哪些贡献?


马飞教授:


在乳腺癌诊疗快速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实事求是地说,开始的100年间我们中国的参与度并不高。那个时代的中国或处于战乱,或受困于贫穷和饥饿,并未做出很多值得铭记的贡献。但是在近几十年间,通过对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学习,以及对先进药物和先进方案的引进,我们中国的乳腺癌诊疗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地解决,而且开始逐渐反哺世界,为全球的乳腺癌诊疗带来了更多的“中国方案”。


例如大分割放疗,该方案不仅确保了疗效,也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无论是在疫情时期,还是在目前国家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大背景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药物治疗领域也是如此。在化疗领域,我国原创药物埃坡霉素类微管抑制剂优替德隆已经走向了世界,成为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在HR阳性乳腺癌领域,我国的原创CDK4/6抑制剂在疗效方面完全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创新型CDK4/6抑制剂,而且其立足中国患者,在临床应用中更为贴合我们中国的临床需求。在抗HER2领域,我国原创小分子TKI药物吡咯替尼的二线治疗获益一举超过国际标准治疗药物拉帕替尼,成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二线治疗的新标准治疗。另外,我国PHILA研究首创性地使用大分子单抗联合小分子TKI的一线治疗方案,首次将HER2阳性乳腺癌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突破了两年的瓶颈,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成功登上了国际顶级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因此,回首原创性研究的发展之路,在过去的20年,我们中国在乳腺癌乃至整个肿瘤防控领域都做出了突出性贡献,希望更多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药物”能够走向世界,让全球的肿瘤患者从中国经验中获益。


医脉通:在您看来,我国乳腺癌的原创性研究发展还面临着哪些困境?作为乳腺癌领域的前辈,您认为年轻一辈的科研和临床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克服这些困境?


马飞教授:


在刚刚我们提到,在创新型药物和创新型临床诊疗方案等领域,我们做出了值得骄傲的贡献。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确实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


首先,目前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和治疗抵抗机制仍属未知。我们应该基于临床的需求,脚踏实地寻找解决方案,力求在这一创新机制以中国智慧带来新的突破。


其次,关于新作用靶点的探索,我们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未来我们应加大这一方面的投入,基于新的优秀靶点,寻找更多可应用临床的诊疗策略,并大力推行临床研究,继续推动乳腺癌的临床诊疗进步。


因此,从临床从业者的角度,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我们医生应该在更早阶段介入基础研究和药物研究中,及时将临床的实际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交给基础科学家和研究者,让科研和临床同步前进;


第二,大力开展临床研究,从临床角度验证新技术和新发现;


第三,积极进行真实世界研究,将新的诊疗进步落到实处,真正推动临床诊疗进步。


希望未来我们能更好地完成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让更多的患者获得治愈,不仅活得更长,而且活得更好,最终实现将以乳腺癌为代表的恶性肿瘤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这一愿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