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照护师从无到有,新职业长期照护师来了
2024-03-17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医号文件
关键词: 长期照护师 新职业

“4-14-01-03”,近日,这串数字在山东济南一家医养结合护理院被频频提及,长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崔国逢人就感慨,“咱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职业称谓。”

  

据国家职业标准,“4-14-01-03”是长期照护师的职业编码。2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了长期照护师的职业标准,长期照护师作为一个全新的工种走进公众视野。

  

连续多年为养老事业发声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阮诗玮和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通市福爱护理院护士长李楠楠非常开心,“一个全新的养老力量正在加入他们。”

  

“长期照护师是适应长期护理制度发展而设立,指运用基本生活照料及护理知识、技能,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为享受长护险待遇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服务的从业人员。”2月28日,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长期照护师的设立对于加快培养培训大量高素质的长期护理服务从业人员、推进长护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照护师从无到有:照顾老人逐渐被尊重

  

2月29日,崔国给妈妈打电话时开玩笑地说,“妈,我以后就是国家认定的长期照护师,亲戚邻居们再问我在干什么,要这样介绍。”

  

7年前,37岁的老年足浴师崔国失业,见过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婆老年生活不易的他坚持,“人老了太需要人照顾了,我要留在养老行业。”

  

“济南在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们护理院也在招聘居家上门护理员,你要不来试试?”朋友的一句话,仿佛给崔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当时就觉得这就是我要做的工作。”崔国毫不犹豫地去面试,并顺利通过。

  

然而回到家,崔国的妻子和父母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崔国没有过多解释,“凭自己的双手去赚钱,并解决老人需求,一点也不丢人。”他坚信,只有做出成绩,才能改变偏见。

  

“最久的一位老人,我连续照顾了5年,老奶奶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91岁,她因膝盖受损、心脏也有问题,处于半卧床的状态,我每周去他家2次,一次3个小时,这3个小时里,会跟她聊聊天、泡个脚再进行全身的按摩、足疗,头发长了也会给老人剪一下头发。”崔国说,因为我和她的孙子一般大,所以她每次都要拉着我聊好久的天,现在我们还会偶尔打电话聊一下。


崔国长期照护的老人现在已有50位左右,由于长期照护,崔国对这些老人的身体、喜好、性格了如指掌,能做这么多老人的“儿子”“孙子”,崔国感到很幸福。

  

“从小被奶奶带大,但奶奶重病到去世我都被蒙在鼓里。”这一遗憾让1990年出生的李楠楠,在22岁的时候选择扎根养老行业,至今已12年。

  

“我所在的养老机构,很多老人一住就是好多年,每次看着他们从自己走路到坐上轮椅再到卧床,甚至很多管子插到身上,无法自由行动,我就希望自己是一个超人,能给他们最多的照护。”如今,李楠楠对奶奶的爱,已经转换成对其他老人的爱,老人翘首以盼的眼神、不断拉着她的手想说话的神情,都让她忍不住想,“如何能让这些老人,享受到长期照护。”

  

阮诗玮也一直在关注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2000年以来,阮诗玮在原福建省卫生厅工作时,就经常深入一线,调研老年人照护问题。

  

回忆起那些场景,阮诗玮向记者描述:“一些突发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患病后往往会出现瘫痪,瘫痪之后就需要全程照护,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进展,对护士上门服务、老年人护理等相关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于失能失智的老人,找到一个能全程长期照护的人员,非常困难。”

  

“我国养老从业人员需求大,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需要关注,而规范化的专职长期护理服务人员缺乏。”阮诗玮告诉记者,在当下这一阶段,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意义重大,可以说迈开了长期护理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

  

依托长护制度和长护险,迈开长期护理人员队伍建设第一步

  

国家统计局在今年1月17日发布的最新人口数据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60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超过4200万人。

  

“年轻一代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背景下,在养老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中,我觉得最需要关注的、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的,还是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阮诗玮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失能老人可能需要一个年轻晚辈放弃工作、全职照护,因为普通人的工作收入可能还赶不上雇佣全职护工所需的开支,这相当于一个老人失能失智的同时,一个年轻人也失去劳动能力。

  

崔国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最开始在给老人们进行陌生拜访的时候,讲到一位老人每月上门30小时的收费标准为1800元/人的时候,经常遭到拒绝,但是当我介绍,济南有长护险制度,老人最多可报销90%的时候,老人们都出现了欣喜的眼神,这意味着,一个老人每个月只需要180元即可享受到长期照护的服务。”

  

在“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的规定中,长期照护师是适应长期护理制度和长护险发展而设立。“在多年的调研中,我看到了老人对于长期照护的无声的需求,也看到了职业标准未出台时,这项服务的不规范之处,”李楠楠告诉记者,依托长期护理制度,借助长期护理保险,设立长期照护师这一职业,是保证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长期照护的最优解。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于2016年启动试点,2020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范围,目前,全国49个试点城市参保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龙倜指出,长期护理险的设立旨在为长期护理服务提供资金保障,而长期照护师是运用基本生活照料及护理知识、技能,在家庭、社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场所,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人员等人群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功能维护、心理照护等服务的从业人员,这一职业可实现服务需求与资金支持的有效对接。

  

构建养老体系,离不开“养医康护保”五方面,如今,“养医康”正在不断成熟,而失能失智的老人或者生重病不能活动的老人,因为康复不了,就需要长期照护。长期照护需要专业人员,接受专业的培训,但随着有需求老人的增多,就需要考虑低成本、社会公益性的保障方式。

  

阮诗玮说,“政府主导,通过长护险来保证长期照护有序开展,才能让老人的长期照护更好的落地。”

  

长期照护师要做复合型人才,助力失能老人体面、安全、有尊严的生活

  

“长期照护师需具备为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能力,协助失能人员体面生活;需要具备基本医疗护理知识,协助失能人员安全生活;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协助失能人员尊严生活;可以说,长期照护师是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健康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融合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就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工作答记者问时说到。

  

山东青岛市长期照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纪斌进入长期照护领域11年,逐渐摸索出了长期照护师发展的痛点,他认为,长期照护行业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非常突出。虽然市场对长期照护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极大,但工作劳动强度大,薪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低等原因使得长期照护工作岗位对人才吸引力低,从业人员岗位归属感普遍不强。因此,在建立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基础上,还应多方齐抓共举,以看得见的红利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让从业人员职业有规划,干得有奔头。

  

“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一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人群数量多,专业机构缺口大是明显的表现。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送往专业机构,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都存在诸多的盲点和误区。这背后折射的是失能失智老人家庭在经济、观念等方面的窘迫,以及社会照护力量的缺失。”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民政事业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期待,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的出台,能够一定程度上让失能人员“活出尊严、活出品质”。

  

阮诗玮、杨震生、李龙倜、李楠楠、纪斌都对“长期照护师”这一新职业提出了自己的期许:首先,要改变观念。一提到照护老年人,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型等方法,帮助全社会尽快扭转观念,让更多年轻人愿意拥抱“长期照护师”职业;其次,要明确导向。要坚持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采取与医疗卫生类似的制度体系。切不可盲目地让“长期照护师”行业完全市场化、产业化,为“少数人”服务。

  

“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多位专家都不约而同的指出,一方面是在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高校、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立“长期照护师”相关专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制订科学、实用的教材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尽快培养出一支符合该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完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长期照护师的培训补贴、职业发展支持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这一领域。

  

长期照护师服务的虽然是“夕阳红”的老人,却是个充满朝气的新生职业。阮诗玮希望也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客观、科学、全面地看待养老服务工作,主动投身“长期照护师”等养老服务职业。

  

“如果未来有机会,我肯定会去考长期照护师。”90后的李楠楠说到,跟老人们朝夕相处了12年,希望他们能享受到最专业、最可持续的照护。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王艾冰 孔天骄 高瑞瑞

原标题:《长期照护师从无到有,新职业长期照护师来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7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