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0在经典型
为更好传递淋巴瘤领域最新进展,我们发起了《奇愈30分》文献解读专栏,邀请国内淋巴瘤专家,聚焦cHL前沿进展,以声音为媒介,与大家分享国内外最新学术观点。本期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黎教授分享一项BV+PD-1单抗治疗R/R cHL患者的研究,并解读BV再治疗的有效性。
BV治疗R/R cHL疗效显著,复发患者接受BV再治疗仍有效
BV是一种精准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其治疗R/R cHL的显著疗效已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自2023年被纳入医保目录后,真实世界也有越来越多的R/R cHL患者接受了BV治疗。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最初对BV治疗有应答的患者后续发生疾病进展1。鉴于CD30表达已被证明在BV治疗期间和治疗后患者复发时持续存在,有理由支持后续使用BV进行再治疗2。既往一项前瞻性研究探索了BV再治疗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该研究针对经BV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cHL患者,结果显示,总缓解率(ORR)为60%,CR率为30%,其安全性特征与首次BV治疗大致相似1。
BV联合PD-1单抗协同增效,BV再治疗策略又添新证
BV与PD-1单抗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但既往研究中两者组合的高缓解率仅报告于未曾使用过这两种药物的患者3。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发布了一篇II期研究摘要4,评估了BV+
01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共纳入126例R/R cHL成人患者,随机分配至BV+N(BV 1.8mg/kg和N 3mg/kg)组和BV+N+I(I 1mg/kg)组。BV和N每3周给药一次,I每12周给药一次,BV治疗最多持续1年,N和I最多2年。患者中位年龄为34岁,65%的患者既往接受过一线治疗,27%的患者接受过两线治疗,8%的患者接受过两线以上治疗。16例患者既往接受过BV治疗(BV+N组:10例,BV+N+I组:6例)。
02
研究结果
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疗效的118例(BV+N组:61例,BV+N+I组:57例)患者中,BV+N组和BV+N+I组分别有60.7%和66.7%的患者达到CR(p=0.31,无显著性差异),28%和21%的患者达到PR,两组ORR均为88%。对既往接受过BV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BV+N组的CR率为25%(2/8),BV+N+I组的CR率为60%(3/5)。中位随访24个月时,两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缓解持续时间(DOR;图1)均未达到。
图1 DOR曲线
126例患者均可进行安全性评估(BV+N组:65例,BV+N+I组:61例),BV+N组和BV+N+I组3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3%和52%;排除
03
研究结论
在该项II期研究中,BV+N与BV+N+I间的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除皮疹外,两组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生存结果表明这两种治疗方案均较好地控制了疾病进展。同时,该研究也为既往接受过BV治疗患者的BV再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
总结
随着BV在R/R cHL治疗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如何有效治疗BV后复发的患者逐渐成为临床医生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2023年ASH公布的该项研究为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以及BV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和伊匹木单抗的方案在R/R cHL中的良好疗效提供了最新研究数据,同时再次印证了BV再治疗可为患者带来有效缓解,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王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博导
法国国立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青年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4项
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项7项
上海市教委高原高峰人才
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