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寻踪觅迹——孙于谦教授浅谈突破性真菌感染的诊疗进展|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
2024-03-1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侵袭性真菌病

2024年3月1-2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学术会议”在北京举办。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分享突破性真菌感染的诊疗进展。



医脉通:侵袭性真菌病(IFD)是指真菌侵入人体,在组织、器官或血液中生长、繁殖,并导致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的感染性疾病。首先请您谈一谈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D的发生率和病原谱有什么变化?


孙于谦教授: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大型IFD流行病学研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我国既往一项前瞻性、多中心流行病学CAESAR研究显示,患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D的发病率为7%-8%左右。此外,其他因素如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高危人群病种改变等,也会影响IFD的流行病学数据。近期,我国又开展了一项新的流行病学研究,初步研究数据显示,IFD的总发病率似乎没有降低,这说明IFD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IFD的治疗模式有所变化,常用预防药物从氟康唑发展为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如泊沙康唑伏立康唑等。IFD的病原谱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特别在部分应用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的人群中,IFD的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念珠菌、毛霉菌和曲霉菌。所以,这也对未来IFD的预防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脉通:抗真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IFD的发生及死亡风险,但也会有突破性真菌感染的发生风险,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临床上是如何界定突破性真菌感染的?哪些患者更容易成为突破性真菌感染的高发人群?


孙于谦教授:突破性真菌感染通常是指在抗真菌药物暴露期间发生的任何侵袭性真菌感染。实际上,在临床界定中,突破性真菌感染具有不同的定义,比如开始预防治疗48小时至停药后7天或14天内新发的IFD为突破性感染。突破性真菌感染高发人群可能受预防用药的选择、IFD致病菌或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影响。比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易发生突破性感染;预防治疗药物抗菌谱较窄或浓度不够,也可能导致突破性感染。


医脉通:临床中如何对突破性真菌感染进行诊断和治疗呢?


孙于谦教授:目前,突破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可能仍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因为预防用药后,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试验等传统检测手段的阳性率和敏感性会下降。同时,其他检测手段,比如组织活检等有创检查在危重症患者中也较难实现。但这些传统检测手段仍为诊断IFD的基石。此外,一些新的检测手段的出现,助力了突破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诊断。比如分子生物学技术:定量PCR检测、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等,能够帮助临床医生进行肺部组织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有创的临床检查。


治疗方面,我们首先需要分析突破性真菌感染发生的原因。选择的抗菌药物没有覆盖到感染的病原谱、药物浓度不够、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都是突破性真菌感染可能发生的原因。当患者出现突破性感染时,临床医生首先要尽快确定病原。如果未能确定病原,医生则要根据患者前期用药,推测患者耐药情况,更换药物种类或更改治疗方案。此外,药物敏感性、药物浓度监测等手段也有助于突破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和管理。


DM_20240313224903_001.png

孙于谦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感染专业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高级访问学者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全球青年大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