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奔教授:早期预防,抵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无患之患|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
2024-03-13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获得性凝血功能紊乱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止、凝血机制失衡与过度激活、纤溶系统严重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可发生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而导致死亡。DIC病因包括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外科手术和创伤、中毒和免疫损伤等,其中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2024年3月1日-3日,“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第七届北京血栓与止血会议暨第五届北京血液肿瘤与免疫高峰论坛”在北京圆满召开。会议围绕“血栓与止血疾病及血液肿瘤疾病与免疫的诊治进展”,探索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疾病最新的诊疗模式及血液肿瘤与免疫的前沿科学问题,推动了“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接受采访,谈一谈DIC的预防和管理。



医脉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严重感染是导致DIC的主要原因。首先想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感染相关DIC是如何形成的?具有哪些临床表现?


吕奔教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可分为前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在DIC的前期,大量的微血管血栓形成会导致组织缺血和缺氧。这可能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气管功能障碍或组织栓塞的症状。同时,异常激活的凝血过程也会启动纤溶系统,导致血栓大量分解,凝血因子消耗增加,进一步加剧凝血因子的耗竭,从而导致出血倾向。


DIC的晚期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倾向。例如,伤口持续渗血、皮肤出现瘀斑,尤其是爆发性紫癜,即在躯干出现大面积的紫癜,并伴有其他出血表现。


总体来说,DIC的前期主要表现为脏器功能衰竭和组织损伤,而晚期则以出血为主要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感染型DIC的典型过程,而其他类型的DIC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临床表现。


医脉通:DIC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需要及时和综合的治疗。目前有哪些常用的治疗手段和措施?


吕奔教授:目前DIC的治疗主要针对其引起的并发症。例如,当DIC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或障碍时,器官功能支持和重症救治非常关键。其次,DIC的原发病也非常重要。例如,脓毒症DIC是由感染引起的,因此需要控制感染源和治疗基础病。第三,针对DIC的出血症状,可以考虑补充或治疗凝血因子。然而,这需要谨慎考虑,并且需要考虑疾病的不同阶段。有时需要同时补充和抗凝。


然而,最理想的方法是预防DIC的发生。对于那些有高危风险的DIC患者,在DIC的早期形成甚至高凝期来临之前,能够及时阻断病情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DIC带来的不良影响,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后果。


医脉通:不同的病因及不同的病程都可以导致DIC,DIC可迅速导致多器官衰竭和死亡,尤其是在未能早期识别和治疗的情况下。对于如何做好DIC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您有哪些看法?


吕奔教授:目前,我们对于能引发DIC的基础疾病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可以开展早期干预。例如,在感染方面,我们知道有些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避免感染升级为危及生命的全身炎症反应,或者引发病理性血栓的形成。


另外,我们还在讨论一个问题,即对于早期诊断为脓毒症的患者,无论是否出现DIC的临床表现,我们是否应该预防性地使用肝素。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我们正在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工作,有相关结果会及时和大家汇报。


DM_20240313224219_001.png

吕奔 教授

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

临床医学-免疫学双博士,二级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国家杰青,首届医学领域“科技探索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树兰医学青年奖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及湖南省“五四青年”等荣誉

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分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湖南省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分会会长

湖南省医学会血液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