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3月2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GACT/CTONG)主办的“第21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广东广州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适应性治疗”为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发布了《
专家介绍
全新理念——适应性治疗
适应性治疗的英文名称为“adaptive treatment”,即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生物标志物的变化而随时调整治疗策略。吴一龙教授表示,近年来,适应性治疗作为创新的医疗理念,已在全球范围内逐步被采纳以指导临床实践。适应性治疗也是一种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适应性治疗应当建立在已有的标准治疗模式之上。
适应性治疗依赖于新的生物标志物来更加精确筛选适合的患者群体,其次,适应性治疗需要持续动态的监测,而非“一竿子买卖”,仅在某一时点进行一次性检测。最后,适应性治疗致力于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减少不必要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的负担;二是针对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给予加强治疗;三是通过精准施治,有效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整体治疗效率。通过这些措施,适应性治疗为个体化医疗开辟了新路径,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患者的最佳治疗效果。
吴一龙教授指出,在这一全新的治疗理念的引领下,未来的临床肿瘤学领域,特别是针对肺癌的治疗,将掀起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因此本次肺癌高峰论坛聚焦“适应性治疗”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通过汇聚业内专家的智慧与力量,我们期待能够共同推动肺癌治疗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为患者带来更为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适应性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吴一龙教授表示,任何新理念的提出和推广都需要经历一段逐渐被接受和普及的过程。如果大家基于各自迥异的理念来理解这些新概念,很可能会产生许多误解和偏离。以精准医学为例,在过去的讨论中,由于缺乏充分的前期运作和深入讨论,许多内容被笼统地纳入了精准医疗的框架内,导致精准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吴一龙教授强调,在推广新理念时,需要注重前期的普及和讨论并达成共识,将会减少在整个研究推进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偏差,以确保其被正确理解和有效实施。
吴一龙教授表示,从前期收集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对适应性治疗的理解普遍较为宽泛且不够深入,未能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因此,建立共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仅凭共识还难以提供针对具体问题的精准指导。为了推进适应性治疗的应用和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确定“适应性治疗”的定义,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明确的指导;二、确定哪些生物标志物适用于适应性治疗,这是实施该治疗方法的关键;三、认识到适应性治疗包含“降阶”和“升阶”两部分。其中,“降阶”意味着减少原有治疗方法,“升阶”则是指加强治疗。具体在不同的治疗阶段和分期下如何实施降阶和升阶,以及依据哪些生物标志物来决定降阶或升阶,这些都是共识的讨论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调整都应在现有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加加减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