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影响无数患者的生活。癌痛控制与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息息相关,有效的镇痛治疗至关重要。12月15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孟秀丽教授进行专访,就“癌痛的治疗方案选择和未来展望”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讲解癌痛现有治疗方案及选择,畅谈癌痛的治疗的未来发展。
专家简介
孟秀丽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学参考报疼痛学专刊第三届编委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鉴定专家
专业方向: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质疏松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等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疑难慢性疼痛病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治疗。注重复杂慢性疼痛病例的多学科协同、多方法、个性化施治,包括:慢性疼痛微创介入治疗(神经根脉冲射频、鞘内药物输注、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肌筋膜触发点干针、刃针治疗,颊针治疗慢性疼痛等。
医脉通:癌痛是癌症及癌症相关性病变所致的疼痛,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治疗至关重要。请您简要介绍,临床上常用的癌痛治疗手段有哪些?疗效如何?
孟秀丽教授:
癌痛的治疗手段分为无创治疗和有创治疗两类。无创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给药、经黏膜给药、直肠给药和经皮给药等。有创的药物治疗主要借助影像引导将药物注射至疼痛部位,起到镇痛作用,如硬膜外给药(将硬膜外导管放至硬膜外腔)、鞘内给药(将药物放至蛛网膜下腔)和血管内给药。除药物治疗外,有创治疗方案还包括神经调控、神经毁损、射频消融/毁损、脊髓电刺激、神经节电刺激、放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癌痛治疗的基石,阿片类药物是癌痛药物治疗最有利的武器(一线治疗),约70%~80%的癌痛患者经过药物治疗,疼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对于难治性癌痛患者,可以使用综合的治疗方案,对疼痛进行全方位的管理。
医脉通:对于癌痛患者,完全、有效、规范、科学的镇痛治疗至关重要。请问,如何根据癌痛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孟秀丽教授:
每位患者有其自身特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肾功能衰竭或肾功能不全: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如丁丙诺啡透皮贴和芬太尼;羟考酮和可待因等特殊用药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2)肝功能受损:所有药物适当减少剂量;
(3)长期处于肿瘤状态,免疫功能下降:考虑阿片类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出现顽固性恶心呕吐的患者,辅以药物预防恶心呕吐。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我国癌痛治疗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对于癌痛治疗的未来发展,您有哪些期待或展望?
孟秀丽教授:
我认为,目前我国癌痛治疗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部分患者不了解癌痛治疗,不去积极寻找癌痛治疗方案;
第二,部分偏远地区的患者无法及时开具阿片类药物或其他辅助用药,无法及时使用介入治疗手段;
第三,癌痛患者除躯体上的痛苦外,往往伴有心理和生活质量问题,如睡眠障碍、焦虑和绝望等,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癌痛治疗目前整体处于还不完美的状态,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希望在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取得进展:
第一,更好治疗药物,能够在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的同时,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二,更好的鞘内治疗措施,既方便护理,不易发生感染,又可有效地将药物直接输至中枢神经系统;
第三,对于长期带瘤生存患者给与心理支持,通过宣教活动等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困扰。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