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筹备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4年CSCO血液及淋巴瘤、骨髓瘤疾病学术大会”于2024年1月26-28日在海口线下举办。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邹德慧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讲解了CAR-T疗法在中国淋巴瘤治疗领域的地位,并分享了全程管理的临床经验。
医脉通:中国CAR-T细胞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发展的如火如荼,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的进展如何?还存在哪些瓶颈有待突破?
邹德慧 教授
CAR-T疗法在过去十年间发展迅猛,已成为多种血液肿瘤的有效治疗手段。中国目前已有4款商业化的CAR-T产品上市,2024年预计还有2-3种针对血液系统肿瘤的CAR-T产品上市。2021年在中国上市的两款CAR-T产品均针对
对于其他新药的研发,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有一定距离,而中国CAR-T产品的研究步伐能与美国并行。中国注册的CAR-T相关临床试验的整体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但是相较于美国,中国新药临床研究的数量较少。此外,在CAR-T和其他免疫疗法的研究领域,中国对耐药机制的研究与美国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而言,中国CAR-T疗法在淋巴瘤领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在注重临床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应夯实基础研究,只有两者并行,才能使CAR-T研发得到快速突破,使CAR-T疗法不止用于血液肿瘤领域,甚至能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领域。
医脉通:CAR-T治疗的全程管理十分重要,请您分享一下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在CAR-T治疗的全程管理方面有何经验?
邹德慧 教授
目前,CAR-T疗法已显著提高了多种血液肿瘤的疗效,尤其是复发难治性疾病。不只是CAR-T治疗过程,疾病本身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全程管理都非常重要。全程管理是指疾病治疗过程的全流程管理。具体到CAR-T的治疗过程,我们应把握CAR-T使用的时机,提高其疗效,控制其安全性,以及制定CAR-T治疗后中晚期管理方案。CAR-T治疗的基本流程包括淋巴细胞采集和制备、清除淋巴细胞预处理、回输CAR-T细胞以及CAR-T相关并发症预防,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CAR-T治疗的全程管理不应局限于上述流程,还应扩大至淋巴细胞采集前以及输注后更长一段时间的管理。
对于复发难治患者,我们应首先判断患者能否从相对昂贵的CAR-T疗法中获益。因此,加强基础研究,鉴别高危患者,筛选能从CAR-T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从而实施精准治疗,也是全程管理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肿瘤负荷和身体状况对CAR-T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有显著影响。肿瘤负荷大和身体状况差的淋巴瘤患者应采用合适的治疗,包括挽救治疗、连续(holding)治疗和桥接治疗等,尽可能维持疾病和身体机能的稳定性,从而有机会接受CAR-T治疗,保障CAR-T的后续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CAR-T治疗全程管理的优化,应首先提高CAR-T产品的可及性。随着研究进展,CAR-T产品有望缩减体外培养时间,降低制作成品,使更多的患者有机会获得CAR-T疗法。此外,在不同血液肿瘤治疗中,CAR-T输出前的清淋预处理方案相对固定,未来我们也需要探索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预处理方案。随着研究的进展,我们对CAR-T细胞回输后的特异性并发症的认识、诊断、预防和治疗不断提高。包括CRS和ICANS在内特异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不断降低,大大提高了CAR-T治疗的安全性。最后,我们也应关注中晚期CAR-T治疗相关并发症,其限制了CAR-T治疗的广泛应用,这些并发症包括晚期的血细胞减少、免疫球蛋白长期降低和B细胞缺乏导致的中/晚期严重感染,以及远期继发第二肿瘤。这些远期并发症同样需要做好全程管理,只有这样患者才能获得更好的CAR-T疗效。
邹德慧 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瘤诊疗中心主任助理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CSCO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
研究方向:淋巴系统肿瘤(包括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的临床和转化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