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超,王志坚,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妇产科
绒毛膜羊膜炎(chorioamnionitis,CAM)是以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性改变和(或)感染为特征的病变,大部分病例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有关,严重者可导致宫内感染,危及母儿生命[1]。该病可发生在产前、产时或者产后。根据CAM发病的演变过程分为:(1)亚临床CAM:仅表现为绒毛膜和(或)羊膜等病理学上的炎性改变,而无临床症状。(2)临床CAM:理论上是指不仅绒毛膜和(或)羊膜出现炎性改变,而且临床出现明显的感染征象。但由于胎盘的
01CAM的分期和分级
CAM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急性CAM是指母体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羊膜、绒毛膜或绒毛膜板下,胎儿对感染的反应表现在中性粒细胞进入绒毛膜板血管和脐血管壁,母体与胎儿反应常共同存在。亚急性CAM指退变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混合浸润,尤其在羊膜下明显。慢性CAM是指淋巴细胞在绒毛膜与蜕膜交界处浸润,常呈斑片状,很少累及绒毛膜板[4]。CAM的分期和分级国际上最常采用的是阿姆斯特丹共识中提出的标准,并根据胎儿与母体炎症反应分别分为3期2级,如表1所示[5]。分期是指解剖学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区域,反映的是炎性改变持续的时间;分级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程度,反映的是炎性改变的严重程度。英国Hockney等[6]研究表明,胎膜细菌载量与炎性病变分期和炎性标志物呈正相关。
02高危人群及常见细菌微生物
亚临床CAM在下述人群中更常见:胎膜完整的早产、早产
羊膜腔感染大多数是从下生殖道逆行感染,通常是来自阴道或肠道的多种细菌微生物混合感染[10-11],2/3的羊膜腔感染患者可以从羊水中分离出2种菌株。亚临床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毒力相对低下的支原体(包括
03发病机制
CAM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感染微生物迁移至绒毛膜羊膜和(或)胎盘脐带。正常情况下,羊膜腔是无菌环境。微生物进入羊膜腔通过4条途径:(1)微生物从下生殖道(子宫颈/阴道)逆行或上行感染是最常见的途径。尽管所有的孕妇下生殖道都有微生物,但大多并不导致羊膜腔感染,孕期子宫颈黏液栓是抵御上行感染的解剖和功能屏障;当孕妇抵抗力下降时,阴道细菌容易上行感染。(2)母体感染时会导致血行感染,如:李斯特菌、
绒毛膜羊膜感染微生物的存在激活了母体和胎儿的炎症反应,表现为促炎和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趋化因子的释放。这一炎症反应可能导致亚临床CAM或临床CAM,引起前列腺素释放、子宫颈成熟、胎膜破裂、早产或足月分娩发动。除了直接胎儿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之外,胎儿炎症反应还可能诱发脑白质损伤,从而导致脑瘫及其他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功能缺陷。
04亚临床CAM与母体结局的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国际统一的疾病分类方法,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统称为ICD-10。由于目前ICD-10只包括妊娠合并CAM,没有再细分妊娠合并临床CAM以及妊娠合并亚临床CAM,故目前以关键词“Subclinical chorioamnionitis OR Subclinical intramnionic infection”在“PubMed”检索到的高质量文献非常少。但现有文献支持亚临床CAM与母体不良结局有关。
4.1 早产 2014年Horvath等[13]进行了一项横跨16年的临床研究,收集了4237例胎盘病理数据和4737例剖宫产术中子宫下段细菌培养数据,发现早产比足月妊娠的亚临床CAM的发生率更高(30% vs. 5.1%,P<0.001),
4.2 晚期
4.3 无症状短子宫颈 2006年Hassan等[16]对57例超声提示短子宫颈(长度<25mm)的孕妇进行羊水穿刺细菌微生物分析,发现5例羊水中能够检测到微生物,发生率为9%(5/57),其中1例羊水具核梭杆菌培养阳性,羊膜腔穿刺术后不久出现临床CAM,随后引产;余4例羊水培养微生物为支原体,给予母体
05亚临床CAM与胎儿结局的关系
虽然有关亚临床CAM与胎儿结局的高质量文献也不多,但最近研究发现,亚临床CAM与新生儿肺出血、慢性肺病、脓毒血症、脑瘫等也有关。
5.1 新生儿肺出血 De Felice等[18]通过临床研究发现,相对于无肺出血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匹配了孕周和出生体重后,有肺出血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亚临床CAM发生率明显增加(RR=13.3),早产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4级新生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更高。研究结果提示亚临床CAM可能通过胎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参与了极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肺出血的发生。
5.2 新生儿慢性肺病 Ohyama等[19]对1993—1996年Kanagawa儿童医学中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入的383例孕23~32周分娩的新生儿开展了回顾性研究,对其中343例重症新生儿的胎盘或肉眼异常的胎盘送病理检查,发现亚急性CAM,尤其是绒毛膜板上羊膜坏死与新生儿慢性肺病(如出生后28d吸氧浓度高、持续性呼吸窘迫、X线胸片提示毛玻璃或
5.3 脓毒血症 Beck等[20]对关于组织学CAM(有或无临床CAM)或临床CAM与母儿脓毒血症的55个临床研究展开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无论是组织学CAM还是临床CAM,均与新生儿,尤其是
5.4 脑瘫 Wu等[21]对脑瘫或早产儿脑瘫的先兆标志——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产前风险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发现对于早产儿,无论是临床CAM还是组织学CAM(有或无临床CAM),脑瘫或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风险均增高(脑瘫的RR值分别为1.9、1.6,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的RR值分别为3.0、2.1)。对于足月儿,临床CAM与脑瘫发生率增高有关(RR=4.7)。研究结果表明胎盘病理提示CAM是脑瘫的危险因素。
06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考虑到亚临床CAM与母儿结局息息相关,对于亚临床CAM的高危人群分娩后应立即行胎盘和脐带的病理检查,并对其炎症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有助于为新生儿的早期监测和治疗提供依据。第二:ICD编码目前只包括妊娠合并CAM,建议日后ICD编码能够更精确,将妊娠合并CAM细分为妊娠合并临床CAM以及妊娠合并亚临床CAM,以方便日后医学研究进一步明确亚临床CAM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及其临床意义。第三:精准无创识别亚临床CAM。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母体外周血C反应蛋白、
因此,亟需寻找特异性更强,无创反映亚临床CAM相关早产、胎膜早破、晚期流产的相关因子,指导临床既不滥用抗生素,也不因推迟抗生素使用而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进而导致临床CAM、晚期流产、早产等不良结局的发生[22-26]。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3年12月 第39卷 第12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