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瑛教授: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结直肠癌免疫及靶向治疗突破性进展未来可期|2023抗肿瘤新药硏究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
2024-01-3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袁瑛教授

导读


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23抗肿瘤新药及肿瘤治疗年终大盘点”于2024年1月13日召开。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袁瑛教授为我们介绍BBCAPX研究的开展近况,并回顾和展望结直肠癌的诊疗发展之路。


01.png



在大会中,您作为嘉宾对本年度结直肠癌的重磅进展进行了讨论,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在免疫治疗领域,本年度有哪些可能改变临床实践的研究?


袁瑛 教授: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进展相对其他肺癌等癌种略显缓慢,但2023年我们依然收获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磅结果。特别是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中,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和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为患者的器官保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确保疗效的同时,兼顾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对于患者占比更高的微卫星稳定(MSS)型LARC,union  研究是2023年度可圈可点的重磅突破之一。研究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涛教授团队开展,是一项全国性的III期临床研究。研究使用的治疗方案为短程放疗(5Gy × 5fx)序贯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随后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可以看到,放疗序贯免疫联合化疗的模式为患者带来了将近40%的pCR率,相较于传统标准同步放化疗12%-15%的数据,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对于MSI-H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KEYNOTE-177研究的5年随访数据表明,在对照组交叉用药率超过60%的前提下,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组的5年总生存期(OS)率依然提高了10%左右。这提示,在MSI-H型患者的一线治疗中,免疫治疗有着传统的化疗和靶向治疗所难以企及的优势,这应当成为我们临床用药的主流选择。而对于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目前的研究仍以探索为主,其中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化疗,以及免疫治疗的前移等研究方向是探索的热点。


您所在的中心针对MSS型结直肠癌患者开展了BBCAPX研究,并于去年和今年连续登上了ASCO年会的舞台。可否请您介绍一下该研究的主要结果与发现?您所在的中心在这一方向是否还有后续的探索计划?


袁瑛 教授:BBCAPX研究是一项探索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免疫联合治疗的临床试验,在2022年和2023年的ASCO大会上,我们先后两次汇报了试验的前期单臂探索性研究结果,分析共纳入25例K-RAS或N-RAS突变的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MDT团队评估为转移灶不可切除,并接受CAPEOX+贝伐珠单抗+信迪利单抗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84%,疾病控制率(DCR)可达100%。尽管初始评估为不可切除,然而由于疗效较好,5例患者实现了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切除,达到了无疾病状态(NED),整体的手术转化率非常理想。


基于这样令人振奋的前期数据,目前我们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的III期随机对照研究,现已陆续启动十余家中心的患者入组工作,总入组数接近180例。研究预计入组400余例患者,期待研究结果可以早日与大家见面,为结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也为MSS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疗效更优的治疗选择。


本年度结直肠癌领域重磅研究频出,涵盖了外科治疗、围手术期治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多个领域,您认为未来结直肠癌的突破性治疗进展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些方向?


袁瑛 教授:首先,我个人比较期待MSS型结直肠癌的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产生巨大突破,此类患者的占比逾90%,存在非常大的临床需求缺口。这同时也是比较有希望的突破方向之一,预计三五年左右即可看到曙光。


其次,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也是未来可能产生突破性进展的方向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临床用药靶点并不多,其中较为常用的为BRAF V600E、KRAS G12C和HER2等靶点。针对这些靶点是否可以开发疗效更佳的药物,或者是否可以将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强强联合,这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KRAS G12C抑制剂已经面世数年,疗效也堪称惊艳。但令人遗憾的是,此类患者的占比较小,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仅有约3-5例存在KRAS G12C突变。与该突变相比,KRAS G12D突变在结直肠癌中更为常见,因此针对这一靶点开发的药物获得了结直肠癌领域更多的关注。例如今年的ESMO年会中,周彩存教授汇报了一项KRAS G12D抑制剂应用于泛瘤种的I期研究。尽管研究所纳入的结直肠癌病例数并不多,而且针对结直肠癌的疗效也并不尽如人意,但这一靶向药物的出现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激励。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后,后续的治疗效果或可通过抗EGFR单抗或化疗的加持进行提升,我们衷心期待该方向的突破可以一鸣惊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