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ASH|冯四洲教授:mNGS为血液病感染患者保驾护航
2024-01-25
关键词: CASH 感染

第四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于2024年1月5日-7日在天津召开。本届大会以“大血液、大卫生、大健康”为主题,围绕血液学科的核心发展方向,以及新时期下的血液学基础研究、转化及临床诊疗中面临的重大学科问题,开展热点及前沿分享和深入探讨,共谋血液学科建设和蓬勃发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副主任冯四洲教授接受采访,分享血液病患者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医脉通:本次大会感染与免疫专题论坛设置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请您谈谈此次发布会的精彩内容与亮点。


冯四洲 教授

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属于感染高危人群,细菌、真菌、病毒都可能使其发生严重感染。本次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感染与免疫专题论坛围绕血液病患者的感染设置了系列专题内容,其中涵盖“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布会,会中亮点内容如下。


近年来,mNGS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病原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敏感性低、受抗菌药物影响大,罕见病原微生物不易检出。而mNGS技术检测敏感性高,我们团队开展的几项关于mNGS技术研究显示,mNGS技术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阳性率高达70%以上,明显高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此外,mNGS技术不易受抗菌药物的影响,患者应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后,仍可采用mNGS技术作为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手段。血液病患者由于需要接受大剂量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各类治疗手段,易发生中性粒细胞严重缺乏发热伴肺炎,这类患者无法进行肺泡灌洗。但通过采用外周血进行mNGS技术检测,对于病原微生物尤其是毛霉菌、曲霉菌等病原菌及罕见病原微生物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我认为mNGS技术对于降低血液病患者感染的死亡率以及指导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临床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脉通:粒缺伴发热在血液病患者中很常见,约80%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粒缺有关的发热。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粒缺伴发热患者的治疗现状和挑战。


冯四洲 教授

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十分常见,粒缺持续时间>7天、中心静脉置管、既往90天内暴露于广谱抗生素等均是粒缺伴发热的危险因素。粒缺伴发热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为耐药菌感染。导致粒缺伴发热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以及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


针对粒缺伴发热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药物的选择至关重要。医生用药前一定要判断患者是否发生耐药菌感染,对于耐药菌感染高危患者,可以选择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多粘菌素、依拉环素等药物,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此外,还可以根据耐药菌定植/感染建立耐药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防止过度用药,提高抗菌疗效。


医脉通:对于粒缺伴发热的血液病患者,请您谈谈临床上应如何进行合理的经验性治疗?医生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冯四洲 教授

经验性抗菌药物用药前,粒缺伴发热的血液病患者需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对于危重症特别是伴有脓毒症休克的患者,除进行传统微生物学检测外,还需同时进行mNGS技术检测。用药时,可以采用“升阶梯治疗”或“降阶梯治疗”策略。对于耐药菌感染风险较低的患者,可以选择三代、四代头孢菌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单药治疗。对于耐药菌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可以选择碳青霉烯类单药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


目前,IDSA粒缺发热患者诊疗指南尚未更新,指南将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粒缺患者的预防用药,但实际上许多学者包括我对此持反对态度。预防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只能降低菌血症的发生率,不能降低粒缺患者的死亡率,同时还可能导致耐碳青霉烯类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增加。所以,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于粒缺患者尽可能不采取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对于粒缺伴发热患者宜采取经验性治疗。


此外,关于抗菌药物的治疗疗程还存在一些争议。既往研究或指南认为,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导致发生菌血症患者的治疗疗程应在14天以上。但通过我们最近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关于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研究发现,经过7-11天与12-21天治疗疗程比较,短期与长期抗菌药物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取得了相似的结果。因此,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如果患者临床症状好转、体温正常且血培养阴性,可以早期停用抗菌药物。总之,针对粒缺伴发热患者,医生不仅要尽量避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还可以缩短抗菌药物的治疗疗程,这对于减少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以及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具有重要作用。


640 (3).png

冯四洲 教授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9.7-2001.7在日本东京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干细胞移植中心副主任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液病精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移植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天津市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