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在急诊诊疗实践中,哪些患者应该进行心电图检查?急诊医生在解读心电图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朱继红教授:
第一类是胸痛患者,一定要做心电图检查。对于一些可能的胸痛等危症,例如老年人表现为牙痛、颈部疼痛、肩膀痛,甚至腹痛等非典型症状,也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第二类是危重症患者,即使并非心脏疾病,需要了解其心脏基础情况时,也会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急诊医生的一个手旁工具,是最容易获取的信息。这就要求急诊医生更深入地了解一些非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可能预示的危险情况,例如心肌梗死。对于一个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可能医生都能够比较容易地得出诊断。但对于那些不典型的患者,不同的时间点就诊,患者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具备更多的心电图基础知识,来支撑我们对患者做出更切合实际的临床判断。
医脉通: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哪些类型的心电图提示患者风险较高,应高度警惕?
朱继红教授:
对于胸痛的患者来讲,只要有ST段改变,无论是ST段抬高或压低,结合其病史,我们都可能会做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诊断。但此时,我们要更进一步地甄别哪些是具有更高风险的患者,例如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梗死后的心电图有继续的演变过程,提示可能存在高风险。第二,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无论是快速性心律失常还是缓慢性心律失常,都预示着患者的愈后更差,需要更多的关注以及更积极的治疗。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一些非典型的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无法仅靠一份心电图做出判断,而是需要一系列心电图的前后对比,包括与患者未发病时的基础心电图对比,这样才可能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医脉通:在急诊诊疗过程中,某些心电图“陷阱”可能会延误诊断。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介绍一下,临床中常见的心电图“陷阱”及应对策略。
朱继红教授:
心电图的“陷阱”其实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心肌梗死发作时,我们常规认为ST段应该压低,T波应该倒置。但有一部分患者平时就表现为ST段压低、T波倒置,发病时反而显示心电图正常。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陷阱”。
再者,观察单一的心电图时并未发现任何异常。当查看一系列心电图时,通过比较会发现,可能存在R波逐渐变矮,或者胸前导联R波递增不良。此时,仅从一份图上很难识别,需要查看更多的系列心电图。因此,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之前,需要每半小时做一次心电图,以免出现上述情况。
另外,心肌梗死还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总体来讲,ST段抬高的心电图90%以上的可能是由心肌梗死造成,但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心脏相关的心包炎、
医脉通:尽管心电图检查较为简便,但在心电图应用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规范之处。能否请您介绍下,在临床实践中应如何用好心电图检查?
朱继红教授:
首先,心电图既是可及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我们医院规定50岁以上的患者到急诊就诊时都需要做心电图,避免一些简单检查就能够识别的病情被遗漏。其次,急诊医生的日常工作较忙,有时不能按照指南要求,每半小时或者只要有症状就去做心电图。这一点也特别重要。另外,提高阅片能力。急诊医生要掌握更多心电图知识。相较来讲,急诊可能没有更多的相关技术支撑,可能在第一时间无法进行冠脉造影,甚至冠脉CT、
专家简介
朱继红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主任、急诊内科主任
北京大学急诊医学学系主任
北京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