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未知世界的开启,都有先驱者勇敢预见;每一段暗夜潜行的征程,都有点灯者无畏引路。“弥题新光——点亮R/R DLBCL诊疗新版图”系列报道重磅开启,剖析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淋巴瘤(R/R DLBCL)的诊疗痛点,深挖当前临床仍未满足的需求;结合临床研究、真实世界治疗经验等,共同绘就属于R/R DLBCL的诊治蓝图。
本期“弥题新光”,将通过解读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
本期弥题
CAR-T治疗失败的DLBCL患者预后不佳,后续治疗无标准方案,如何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仍然是棘手难题。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能否力挽狂澜、指引治疗新方向?
追光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张清媛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景红梅 教授
CAR-T治疗失败疑无路,临床探索不止步
➤CAR-T治疗R/R DLBCL的高复发率仍然是一个临床挑战
R/R DLBCL患者预后不佳,其二线及后线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疗法等,但部分患者经CAR-T治疗后仍然会复发或疾病进展。根据法国DESCAR-T注册研究以及其他关键性真实世界研究,高达40%~60%的患者在CAR-T治疗后经历复发或进展1。在接受CAR-T治疗患者中,治疗前具有大包块(HR 2.27)、对治疗无反应(HR 2.33)、年龄>65岁(HR 2.65)和治疗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HR 2.95)是总生存期(OS)较差的相关因素2。
➤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的患者预后差,后续治疗尚无标准方案
接受CAR-T治疗后再次出现复发/进展的患者预后较差,中位OS不足6个月,且后续治疗尚无标准方案1。这部分患者难以通过标准化疗获得完全缓解(CR),可选择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免疫化疗、放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新药选择包括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BTK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但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复发/进展的患者下次治疗难以获得深度缓解(大部分接受
扭转困局,格菲妥单抗为CAR-T治疗失败DLBCL指引新方向
近期靶向CD3/CD20的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的获批,为CAR-T治疗失败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新药,在多项研究中展现出高CR率和长生存优势。
➤格菲妥单抗单药在CAR-T治疗后复发/进展患者中具有深度缓解优势和可控安全性
一项多中心、II期BiCAR研究探索了格菲妥单抗单药在CAR-T治疗后首次复发/进展的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队列1共纳入44例CAR-T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64.5岁,既往经过中位3(范围2-5)线治疗1。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的最佳总体缓解率(ORR)为65.9%,其中最佳CR率为36.4%,CR持续时间(DoCR)长达19.7个月,12个月DoCR率高达80%。中位随访9.2个月,中位OS为17.6个月,与大B细胞淋巴瘤(LBCL)历史对照组相比(中位OS<6个月)有所改善1。整体安全性可控,尽管对比NP30179研究加快了前期的格菲妥单抗剂量递增速度,但未观察到与格菲妥单抗输注相关的毒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神经毒性)1。
BiCAR研究OS结果
BiCAR研究缓解率和DoCR结果
另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也验证了格菲妥单抗单药可为CAR-T治疗后进展的患者带来快速缓解,在格菲妥单抗队列纳入了18例复发/难治性LBCL患者(含10例DLBCL、1例双打击/三打击淋巴瘤、3例原发纵膈大B细胞淋巴瘤、4例转化的滤泡性淋巴瘤),过半患者伴有大包块疾病(58%)和LDH水平升高(78%)等预后不良因素3。这部分患者接受了中位5个周期的格菲妥单抗治疗,其中5例患者治疗后顺利桥接allo-HSCT3。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治疗的ORR和CR率分别为61%和33%,中位达缓解时间为41天,预估1年OS率为47%3。
➤在纳入CAR-T治疗失败患者的既往研究中,格菲妥单抗单药或联合方案具有良好疗效
全球I/II期NP30179研究显示,格菲妥单抗单药治疗CAR-T治疗失败/难治患者可获得与总体人群相似的疗效,入组的155例R/R DLBCL患者中含33%接受过CAR-T治疗患者、30%的CAR-T难治患者,经格菲妥单抗治疗后,接受过CAR-T治疗的患者也获得了较高的CR率(接受过CAR-T治疗,37%;总入组人群,40%)5。在中国GLOSHINE研究中,入组患者包含了20%接受过CAR-T治疗患者、13.3%的CAR-T难治患者,中位随访15个月,总体患者也可达到50.0%的CR率6。
格菲妥单抗除了单药应用的持久CR和良好安全性优势,其联合
NP39488研究DoCR数据
高光语录
张清媛教授
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等免疫治疗逐渐成为DLBCL领域的研究热点,但CAR-T治疗仍然有一定的失败率,一方面我们需考虑提高CAR-T治疗的疗效,比如通过桥接治疗使患者在回输前达到CR/部分缓解(PR)状态,可降低42%回输后的疾病复发/死亡风险,国内外指南中对于桥接治疗推荐了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如ADC维泊妥珠单抗)等8,9。另一方面,在CAR-T治疗失败后积极尝试新药,这部分患者往往已经处于三线及后线治疗,较难从常规化疗中获益,我中心既往参与了CD20/CD3双抗格菲妥单抗、XPO-1抑制剂
格菲妥单抗已于近期在国内获批,其单药及联合疗法在CAR-T治疗失败的DLBCL中显示出具有前景和持久的疗效。对于CAR-T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DLBCL患者,NCCN指南将格菲妥单抗单药作为2A类推荐10。期待格菲妥单抗尽快投入临床应用,惠及更多R/R DLBCL患者。
景红梅教授
对于接受CAR-T治疗后出现复发/进展的患者,可加用BTK抑制剂、PD-1单抗等新药来增强CAR-T细胞的功能,也可考虑更换新靶点的CAR-T疗法,或应用前线未应用过的化疗方案、挽救性allo-HSCT等等,但是目前这些治疗手段均未观察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格菲妥单抗是一种新型的CD20/CD3双抗,从现有的NP30179、NP39488、BiCAR等研究数据可看出,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CAR-T治疗,格菲妥单抗都能为许多患者带来持久深度的缓解。我中心前期参加了其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从我个人的用药体会出发,格菲妥单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因为不良事件停药,其不良反应主要为CRS,通常发生在开始用药的第一个周期,多数为1~2级。由于CRS是CAR-T常见的不良事件,对于有CAR-T疗法应用经验的中心而言处理CRS并不难。基于此,我们对未来格菲妥单抗在中国的应用充满了信心。
张清媛 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教学名师
黑龙江省肿瘤防治研究所所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
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席科学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计划杰出教授
肿瘤学国家重点专科带头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景红梅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AR-T细胞治疗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血液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分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委员
专业方向:淋巴系统肿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