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蕾教授专访:深入浅出,畅叙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
2024-01-0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疼痛

更多疼痛科专家采访、指南解读等最新学术内容,长按识别/保存二维码关注【医脉通疼痛科】查看


a2c5893aaa3e14b52b52ded878af6d2.jpg


疼痛是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人,且正以每年1000万至2000万的速度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疾病和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多种疼痛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是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近年来在疼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鉴于此,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崔旭蕾教授,就“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疼痛诊疗中的应用”这一话题进行分享,为促进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我国疼痛领域的应用贡献力量。


閲戣壊.png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成为多种疼痛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目前疼痛诊疗中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手段有哪些?主要用于治疗哪些类型的疼痛?


崔旭蕾教授:


目前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神经阻滞技术、射频技术、脊髓电刺激、吗啡泵、关节腔注射、椎间孔镜以及椎间盘的射频技术等。神经阻滞技术是通过穿刺针,将局麻药或抗炎镇痛药输送到神经周围,阻滞神经传导,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射频技术分为射频热凝和脉冲射频:射频热凝是通过电流产生热效应,导致神经凝固,进而损毁神经,抑制异常痛觉信号传导,发挥镇痛作用;脉冲射频的温度较射频热凝低,保留了神经的功能,通过脉冲的电信号进行神经调控,抑制异常神经信号传导。脊髓电刺激是将电极放入脊髓或目标神经周围,通过电流的刺激,干扰疼痛信号传导,发挥镇痛作用。吗啡泵是将较小剂量的吗啡通过管道注入脊髓周围,发挥强效镇痛作用,降低吗啡类药物的副作用。


介入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神经阻滞技术是麻醉科常用的技术之一,其可用于急性疼痛(包括手术后疼痛)和慢性疼痛。神经阻滞技术在慢性疼痛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颈源性头痛、外周神经卡压引起的疼痛等。脉冲射频可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和糖尿病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前面两种治疗疗效不佳的慢性疼痛,可选择脊髓电刺激,特别是难治性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复杂区域疼痛综合症;吗啡泵主要用于癌痛晚期患者,通过植入吗啡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医脉通:超声被誉为从事疼痛诊疗医生的“第三只眼”。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大力开展的可视化治疗技术。请问,相比传统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有哪些优势和独特之处?是否存在局限性?


崔旭蕾教授:


超声是传统的诊疗仪器,既往主要应用于超声科,近年来在疼痛介入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可视化的诊疗工具,令从事疼痛诊疗工作的医生如虎添翼。相较于传统的介入治疗方法,如X射线引导和C臂引导,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患者和医务人员均避免了放射线的暴露和污染。此外,相较于X射线和C臂(可能需要特殊的场地),超声仪器更加便携,可随时在门诊、手术间或病房完成诊疗。


超声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实时成像,治疗中可通过超声图像实时观察目标治疗靶点、穿刺针的整体路径以及目标治疗靶点周围的脏器和血管,并依据图像实时调整穿刺针,使穿刺针精准到达目标靶点,同时避免周围血管和脏器的损伤。因此,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的诊断工具,在疼痛诊疗过程中,超声不仅可应用于引导介入治疗,还可用于疾病诊断。如门诊患者的疼痛,无论是肌腱问题还是肌肉问题,在超声下都会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适应证比较广泛,肌肉、肌腱、神经、关节和关节腔等均可通过超声引导进行介入治疗。但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也有其局限性,主要在于超声束无法穿透骨质,因此无法观察骨质下方的组织结构。临床上,对于椎间盘或骨质下方的背根神经节的注射治疗,可在治疗前半程应用超声引导,但最后仍需通过传统的放射线影像学检查确认位置。


医脉通:对于患有慢性疼痛的患者,您认为,相比传统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为何可以带来长期的疼痛缓解效果?


崔旭蕾教授:


既往的盲穿,又称为盲打或痛点注射,无法精准的定位疼痛部位,治疗后疼痛可能再次发作,患者担心激素反复应用造成耐受或成瘾。相较之下,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精准穿刺到目标靶点,这也是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疗效更持久的原因,通过少量药物达到更好、更长期的治疗效果。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疼痛相关疾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还存在哪些挑战?超声介入未来在疼痛诊疗中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是什么?


崔旭蕾教授: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发展迅猛,尤其在大城市中,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医院的疼痛科没有配备超声仪器,无法借助这种技术开展相应诊疗工作。因此,建议医院的领导层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第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的诊疗标准尚不完善。目前,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入路层出不穷,未来还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出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提高这项技术的可操作性。


第三,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有学习曲线,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解剖知识,尤其是超声断面解剖知识。然而,超声断面解剖教材和师资较为匮乏,在校时缺乏相关教学,很多医生毕业后才能接触到。因此,希望从国家层面,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及各个医师协会,广泛开展相关培训,不仅培训学员,还要培训师资,以点带面,使这项技术可在基层医疗机构广泛开展。


对于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未来在疼痛诊疗中的发展方向,从临床角度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超声技术引导更多的介入治疗;另一方面,在门诊诊疗中,充分发挥超声的诊断作用。


展望未来,希望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取得进展:其一是人工智能识图:目前人工智能识图的发展较为成熟,希望人工智能识图可以和超声技术结合,以发挥更大作用;其二是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希望未来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应用于超声领域,弥补超声无法呈现骨质下方组织结构图像的局限性。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临床医生应如何把握机遇,提高疼痛诊疗水平,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助力“健康中国2023”?


崔旭蕾教授: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疼痛诊疗中可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多,包括神经阻滞、脊髓电刺激、吗啡泵、脉冲射频、椎间孔镜、椎间盘的射频消融技术、臭氧以及富血小板血浆(PRP)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技术结合,助力患者解决慢性疼痛带来的困扰。


其次,目前医院非常支持多学科协作。疼痛科、骨科、康复科、麻醉科和中医科对于疼痛的治疗角度不同,可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思路互补,制定全病程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专家简介


崔旭蕾.png

崔旭蕾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疼痛治疗亚专业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委员;

北京医师学会疼痛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疼痛分会委员

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疼痛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超声介入专委会疼痛介入学组常委;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麻醉与疼痛超声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分会委员


专注于可视化技术在急慢性疼痛治疗领域的应用与研究。主编国内首部脊柱超声相关专著《麻醉与疼痛治疗相关脊柱超声切面解析》,主编《超声引导下椎管内穿刺技术》;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发明专利3项,成果转化5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