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我国老年MM患者的全程管理水平、促进MM领域发展,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邀请国内骨髓瘤领域临床专家共同编写的《中国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于1月5-7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常委会暨第六次全体委员大会"发布。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共识编写组主要成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教授以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廖爱军教授接受采访,就牵头共识编写的初衷及体会、老年MM患者虚弱评估及全程管理和该共识对MM领域的影响等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以及治疗药物的涌现,MM治疗疗效明显提高。但MM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生存预后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如老年MM患者生存预后仍有待改善。《中国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的发布,为改善老年MM患者治疗结局提供了方向。作为该共识编写的发起人,能否请您分享一下牵头共识编写的初衷、规划和心得体会?
路瑾教授
近年来,随着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PIs)、免疫调节剂(IMiDs)、靶向药物等多种新药的诞生,老年MM患者的生存得到改善4,然而,研究显示,与年轻MM患者相比,老年MM患者并发症多、体能状态差、耐受性差、生存明显更短5-9,因此,老年MM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对老年患者进行规范化、精细化全程管理非常必要!
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包括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预后分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后期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和康复期随访。其中,评估老年MM患者虚弱状态以判断治疗耐受性及预后和对患者进行安全性管理、综合管理和生活质量管理是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中的重点。
通过全程管理,可以将老年MM患者的病情稳定控制,进而实现慢性病管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MM患者的全程管理中,需要多学科紧密配合,根据MM患者心理、生理情况的不同,需要不同科室介入,例如心理疾病科、康复科或心血管科等,经多学科综合判断后选择或优化治疗方案。
医脉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MM患者的虚弱程度也会增加,导致患者并发症多、体能状态差,影响患者治疗结局,因此根据老年MM患者虚弱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本共识中针对老年MM患者的虚弱评估的相关内容,以及其对老年MM临床治疗有哪些指导意义?
阎骅教授
虚弱评估是一种综合MM患者年龄、体能状况、合并症等多重因素的评价模型,能较好地判断老年MM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预后。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虚弱评分系统有IMWG评分、RFI评分、MRP评分、R-MCI评分、Mayo评分和IFM简易评分。其中,IMWG评分系统通过全面评估34个因素从而对患者的虚弱状况进行准确分层,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的调整,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类评分系统10,然而,其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过程繁琐和评估耗时长、主观性强、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年龄权重而容易造成偏移等。
国内专家提出TM评分系统,由起立行走测试(TUG)和迷你营养评估简表(MNA-SF)两个量表将老年MM患者分为健康、一般健康和虚弱三组11。可以有效识别≥3级AE和生存预测,显示出较好的风险评估精度和可靠性。因此,共识推荐使用IMWG和TM评分体系对中国MM患者进行虚弱评估。
医脉通:老年MM治疗应根据患者虚弱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同时,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和全程管理。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本共识中有关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的相关内容?
钟玉萍教授
安全性管理:老年MM患者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由于自身基础合并症及对治疗的耐受性下降,导致相较于年轻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多的AE及并发症。针对老年MM患者,在治疗前应对心脏毒性高风险因素、PN进行识别和检测,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12,13;在治疗过程中预防感染及血栓的发生,并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以便调整给药方案,此外,患者血钙不高时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联合补充钙与
综合管理:由于老年MM患者础疾病与合并症较多,且存在需要服用较多药物的情况,因此需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根据不良反应调整剂量,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关注患者情绪问题,定期评估抑郁和焦虑状态,必要时同心理疾病科共同判断及处理;患者营养状况管理亦十分重要,特异性营养指标可尽早识别营养状况不良的患者,根据患者情况给予肠内/
生活质量管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MM治疗领域的重点探索方向,MM的治疗理念尤其对于老年MM患者而言,是平衡疗效、安全性、耐受性与生活质量。患者报告结局(PRO)是获得患者生活质量和症状负担的重要方式,PRO以及对报告结果监测的策略有助于早期识别疾病有关症状的变化,从而尽早干预,降低医疗成本。
医脉通:作为聚焦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的专家共识,本共识的发布将对MM治疗领域产生何种影响?
廖爱军教授
MM是目前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既往患者生存期较短。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MM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4。然而,随着患者年龄增长,人体各个器官功能逐渐衰竭,患者可合并心脏、肺、肝脏及肾脏等器官的相关并发症,甚至出现躯体及认知功能障碍6。因此,老年MM患者管理更为复杂,制定统一、规范的全程管理共识对老年MM患者至关重要。
本共识基于当前国内外老年MM的管理现状及现有指南,根据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经验,由共识专家组反复讨论推敲形成,内容涵盖老年MM患者虚弱评估、全程管理等。相信本共识的发布,将规范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进一步改善老年MM患者生存预后,为更多患者带来治疗福音。
医脉通:临床实践的不懈探索及全程管理的不断规范,为老年MM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希望,您对未来老年MM治疗有什么期许和展望?
路瑾教授
老年MM是目前MM治疗领域的难点及重点,如何帮助老年MM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是MM临床治疗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相信在规范化共识的指导下、在临床医生的共同努力下,老年MM患者终能实现长期、高质量生存,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阎骅教授
老年MM的治疗就像一场坚持不懈的长跑,患者的体能综合状态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疾病缓解或进展等发生动态的改变,因此在治疗期间应该及时关注患者虚弱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以避免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也期待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中国能够建立更完善的虚弱评估系统,以便准备评判患者的预后、治疗耐受性,从而制定更佳的治疗策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
钟玉萍教授
新药时代的到来,助力MM疗效显著提高,促使老年MM患者治疗模式发生转变,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平衡疗效、安全性、耐受性与生活质量等多种因素,这就需要临床医生积极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希望未来老年MM全程管理可得到进一步发展及完善,以促进患者获得更佳长期生存。
廖爱军教授
老年MM的治疗需要精细化、规范化的全程管理,以确保患者能够取得更佳治疗受益。期待在国内众多骨髓瘤领域临床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优化老年MM全程管理,使中国MM患者的生存预后更上一层楼!
路瑾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兼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中国及国际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亚太骨髓瘤工作组委员
国际肾脏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研究组委员
阎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主攻多发性骨髓瘤机制和临床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搭建骨髓瘤研究平台
先后赴美国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麻省总医院做访问学者
省部级课题8项(第一负责人),科技部863计划1项(副组长),在Blood, Leukemia, Hematologica等杂志发表20余篇SCI文章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委员亚洲骨髓瘤网(AMN)委员
钟玉萍 教授
青岛市市立医院 血液科主任
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博士,青岛市高层次引进人才
亚太骨髓瘤网成员(AMN)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骨髓瘤学组 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常委
2012 年 8 月至 2013 年 9 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淋巴瘤与骨髓瘤系做博士后研究。
曾先后到梅奥,意大利都灵医学院和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等国际医疗中心进行学习和交流。
2004年-202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工作
研究方向:浆细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廖爱军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第一血液病房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血液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于美国Penn State Hershey Medical Center Cancer Institute及City of Hope 做访问学者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于《Blood》等杂志发表多篇SCI文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