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心动过缓和传导异常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加重以及
医脉通:在临床实践中,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患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其发病原因是什么?在临床上有哪些表现?
范西真教授:
窦性心动过缓和
传统的正常窦性心律为60~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判断标准为<60次/分。但最新的美国指南中,将该节点更改为50次/分,即<50次/分可判断为窦性心动过缓。我认为<50次/分的标准更适用于实际临床操作,但目前国内指南和教科书仍以<60次/分为标准。
缺血、炎症、退行性病变以及风湿性疾病的侵袭等均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缺血和炎症是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发病原因,老年性房室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
随着年龄的增加,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不断增高,尤其是房室传导阻滞。在整体人群中,根据长程
临床上,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房室传导阻滞的症状表现多样。轻者可出现头晕、乏力。重者可能导致缺血,表现为胸闷、心慌或心绞痛发作,对于合并基础心脏病的患者,严重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心衰。若窦性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时间过长,可能导致黑曚、晕厥,甚至导致死亡。
医脉通:请您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一下,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患者需进行哪些检查和评估?
范西真教授:
心电检测是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重要检测手段。对于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如窦性心律<50次/分、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一度、二度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可通过普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电监测设备越来越小型化、长程化,抗干扰能力越来越强,可更好的捕获患者的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情况。
另外,心脏彩超、冠脉造影以及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为判断心动过缓的原因提供帮助。
医脉通: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可造成低血压、心绞痛、心力衰竭加重以及晕厥等,及时有效的管理可改善患者预后。请结合临床指南和您的经验,谈谈对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管理,有哪些策略?
范西真教授:
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患者的管理要依据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
若患者有紧急血流动力学改变,出现晕厥、黑曚和阿斯综合征等症状,这时没有条件挖掘患者的病因,可直接采取药物治疗(
对于血流动力学改变不严重的患者,应尽量寻找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原因,对因治疗。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的原因包括:(1)药物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或心衰患者长期口服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如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患者的管理将有哪些发展和突破?请谈一下您的见解。
范西真教授:
我们一直注重有症状或影响患者预后的心动过缓的治疗。起搏治疗是重要治疗方式之一。近年来,起搏治疗从最早的单腔起搏到心房、心室双腔起搏,再到现在的希氏束起搏、左束支起搏以及无导线起搏器等,在器械治疗方面不断地进展、突破。
我们也期待未来可以出现无植入的方式改善患者房室传导或窦房结功能,如提高窦房结兴奋的生物学手段,在细胞层面改善患者症状,以减少植入式手段带来的不良事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偶发黑曚、晕厥等症状,普通心电图未见异常的患者,需要进行长程心电监测,以降低症状发作时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专家简介
范西真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急救中心学术主任 、全科医学科主任兼全科医学教研室主任 ,博士后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常委
安徽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兼心衰学组组长
安徽省房颤中心联盟副主席兼质控专家组组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