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凡髓声听(六)|战榕教授:极深研几,绽放新生,首次复发MM患者基于免疫治疗的优化之路
2024-01-0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MM PFS

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及应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总生存期(OS)显著改善,但MM仍不可治愈,患者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复发难题,且随着复发次数的不断增加,治疗难度增大,缓解持续时间也越来越短。因此,必须重视首次复发时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延长这部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OS至关重要。本期是MM治疗专栏——菲凡髓声听的第六期,医脉通特邀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战榕教授接受采访,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分享首次复发MM的临床治疗及管理。




医脉通:随着医学的发展,MM患者的OS已明显延长,但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始终面临着复发的问题,复发后患者的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首次复发是MM非常重要的治疗时机,能否请您谈谈MM首次复发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首次复发患者的治疗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


战榕 教授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s)、CD38单抗等领域新药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MM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更多患者获得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但是MM的克隆恶性增殖使其治疗反应具有可变性,患者仍面临复发的问题。多线复发后患者获得高危细胞遗传学的概率增加,治疗难度也会增加,因此针对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次复发MM的治疗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疾病和治疗相关因素,包括疾病进展伴随的症状和生化指标,疾病复发的动态过程,既往治疗方案的疗效和毒性反应,以及患者的体能状况等,从而为患者制定首次复发后合适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对于首次复发的MM患者,目前我国有哪些可选药物和重要治疗选择?您刚才提到对于首次复发患者的治疗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在不同既往治疗情况和不同类型患者中应该作何选择?


战榕 教授

目前我国首次复发MM有如下四种治疗选择:新一代PI和(或)IMiDs,免疫治疗,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


➤新一代PI和(或)IMiDs:若一线治疗仅包含基于PI的方案,首次复发可选择IMiDs或新一代的PI(如卡非佐米伊沙佐米)。若一线治疗仅应用IMiDs,首次复发可选择PI,或者联合新一代的IMiDs(如泊马度胺)。

➤免疫治疗:主要是单克隆抗体CD38单抗,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还有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的细胞毒药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其中CD38单抗的应用在复发难治(RR)和首次复发患者中至关重要。

➤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核输出蛋白抑制剂即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还有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还有烷化剂以及靶向细胞内氨肽酶的多肽偶联物等新药。

➤ASCT:作为MM传统的治疗方法,无论一线治疗是否选择ASCT,在首次复发以后仍然可以再次选择ASCT进行挽救性治疗。


首次复发MM的治疗目标是获得最大程度的缓解,延长PFS。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后,各指南均推荐了包含PI、IMiDs、CD38单抗以及塞利尼索等的3/4药联合方案进行治疗。


医脉通:对于您刚刚提到的包含新一代PI、IMiDs或免疫治疗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案,目前有哪些其用于首次复发MM的最新研究进展?


战榕 教授

➤关于CD38单抗达雷妥尤单抗(Dara)的联合治疗方案:

POLLUX和CASTOR试验的结果表明含有Dara的方案起效快,可获得更高的总缓解率(ORR)和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PFS和OS更长1-4。CANDOR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Kd组,DKd组RRMM患者PFS显著延长,中位PFS分别为28.6个月和15.8个月。根据既往治疗线数以及先前硼替佐米/伊沙佐米或来那度胺暴露或难治情况对入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亚组中,相较于Kd,DKd组PFS延长。在首次复发患者中,DKd组MRD阴性完全缓解(CR)率较Kd组更高(16.5% vs 1.5%)5-6


➤基于新型CD38单抗Isatuximab和新一代PI的联合方案:

1) IKEMA临床试验表明,相较于Kd治疗,Isa-Kd治疗RRMM可显著延长患者PFS,中位PFS分别为35.7个月和19.2个月。


2) 根据既往治疗线数和硼替佐米或来那度胺暴露或难治的情况,对入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各亚组中,相较于Kd,Isa-Kd组PFS延长。在首次复发患者中,Isa-Kd组MRD阴性率较Kd组更高,两组分别为33.8%和18.2%。在来那度胺耐药患者中分别为24.6%和9.5%;在硼替佐米耐药患者中分别为17.3%和10.3%(图1)7,表明Isatuximab联合方案疗效良好。


1704678966402587.png

图1.  Isa-Kd组和Kd组基于既往药物难治情况各亚组的MRD阴性率


➤CAR-T细胞疗法:

1) 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cilta-cel):CARTITUDE-2研究8最新随访数据显示,早先接受cilta-cel治疗的患者,无论在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的来那度胺难治性患者(队列A)还是在一线治疗后早期复发患者(队列B)中,均表现出持久深度缓解,两队列ORR分别为95%和100%,中位PFS均未达到,24个月PFS率分别为75%和73%,24个月OS率分别为75%和84%。CARTITUDE-4研究9在来那度胺难治患者中对比了cilta-cel与PVd/DPd方案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cilta-cel在该部分患者中12个月PFS率达85%,对首次复发MM患者有获益的潜力。


2) idecabtagene Vicleucel(ide-cel):KarMMa-2试验10评估了ide-cel在M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其中队列2c包括对一线ASCT应答不足的MM患者,中位随访39.4个月,结果显示ide-cel在对一线ASCT应答不足的患者中表现出持久深度缓解,ORR和CR率分别为87.1%和77.4%,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获益。


➤XPO-1抑制剂塞利尼索:

III期、多中心BOSTON临床研究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既往治疗线数,无论是否PI/IMiDs难治,相较于Vd,接受XVd治疗患者的中位PFS更长。若是首次复发的患者,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6.62个月和10.68个月。对于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分别为16.62个月和10.61个月;对于硼替佐米耐药的患者,分别为未达到和9.69个月11


医脉通:目前国际上对于首次复发MM的主流治疗推荐是什么?能否请您结合国际指南以及您的临床实践具体谈一下?


战榕 教授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2021版指南:根据患者首次复发时是否来那度胺难治来制订治疗策略。若是来那度胺敏感的患者,可优先选择DRd、KRd方案。若是来那度胺难治的患者,可优先选择PVd、DKd或Isa–Kd方案。


2023版NCCN指南:若是6个月以上复发的患者,可考虑继续应用原方案;若是早期复发(6个月内)的患者,对硼替佐米耐药者优先推荐DRd、DKd、KRd、Isa-Kd、KPd方案,对来那度胺耐药者优先推荐DKd、DVd、Isa-Kd以及KPd方案。


欧洲EHA-ESMO指南:根据来那度胺敏感、难治,硼替佐米敏感,或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双重耐药的情况对首次复发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建议换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新一代药物联合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双重耐药的患者,可选择DKd或Isa-Kd方案。


2023版梅奥指南:根据CD38单抗暴露/耐药的情况,对首次复发患者进行分层治疗,如果来那度胺、CD38单抗暴露但仍敏感,可继续选择DRd方案。如果CD38单抗耐药,或在应用后复发,可选择PI联合Rd方案。如果来那度胺耐药而CD38单抗敏感,可选择CD38单抗联合地塞米松和PI或泊马度胺方案。如果来那度胺耐药且CD38单抗耐药或治疗后复发,可选择PI联合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或泊马度胺。


总结


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MM治疗难度越来越高,缓解时间越来越短。因此,首次复发成为改善治疗获益的关键时间节点。近二十年来免疫治疗的飞速发展为MM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结局,多项临床试验证实免疫治疗可为首次复发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同时国际多项指南也推荐CD38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用于首次复发患者的治疗,未来RRMM患者的生存结局有望持续改善。


640 (1).png

战榕 教授

血液内科教授、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

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骨髓瘤学组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

抗菌药物专家组专家


*Isatuximab尚未在中国大陆地区获批

审批号:MAT-CN-2333798


参考文献
1.Kaufman.POLLUX 4-year update Final.ASH 2019.Poster
2.DRd vs Rd in RRMM pts, updated OS of POLLUX-EMN2022
3.Mateos MV, et al. Clin Lymphoma Myeloma Leuk. 2020;20(8)509-518
4.Sonneveld P,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Mar 10;41(8):1600-1609.
5.Dimopoulos M, et al. Lancet 2020;396186–97.
6.Usmani SZ, et al. Lancet Oncol. 2022 Jan;23(1):65-76.
7.Dimopoulos MA, et al. . Am J Hematol. 2023 Jan;98(1) E15-E19
8.Jens Hillengass, et al. 2023 ASH. Abstract 1021.
9.M Hasib Sidiqi, et al. 2023 ASH. Abstract 4866.
11.Mateos MV,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21 Apr 13;14(1) 5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