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恶性淋巴瘤中的发生率约10%,但这一数字在不同淋巴瘤之间存在差异。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与B细胞淋巴瘤相关,而T细胞
一般情况
患者,女,40岁。
主因“DLBCL治疗后复发1月余”于2022-7入院。
现病史:2016-6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病理考虑DLBCL(non-GCB亚型,IIIA期)。2017-1-18起予R-CHOP方案化疗,3个周期后查PET-CT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继续行3个周期R-CHOP方案化疗至2017-5。随后定期复查全身CT,维持CR状态。2022-7-7外院查
既往史:既往乙肝感染,长期服用
体格检查:全身多发大小不均一的淋巴结肿大,质硬,活动度不佳。肝脾肿大。
ECOG评分:0分。无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4.64×109/L,Hb 76g/L↓,PLT 133×109/L
生化:K 2.93mmol/L↓,ALT 111.8U/L↑,AST 113.8U/L↑,ALb 36.8g/L,LDH 403U/L↑
影像学检查
PET-CT示:全身多个淋巴结代谢活跃,考虑淋巴瘤浸润;肝脏S4结节代谢活跃,SUV约11.9,直径约1.6cm;脾脏增大(约7个肋单元)伴弥漫性代谢较活跃,双肾稍肿胀伴局部代谢较活跃,疑淋巴瘤浸润。双侧腮腺区、双颈I-VI区、双锁上、双侧腋窝、纵隔、双肺门、双侧内乳区、右后肋间、隔上、双侧隔脚后、腹腔(胃贲门旁、胃小弯旁、肝门区、脾门区)、腹膜后、双侧路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多个淋巴结放射性浓聚,SUV约32.1,最大约2.1×3.5cm。
2022-7-9 PET-CT
免疫组化:CD20+,CD19+,Pax-5+,CD3-,CD5-,CD23-,CD10-,Bcl-2 30%+,Bc1-6 10%+,MUM1 60%+,Cyclin D1-,Ki-67 80%+,C-Myc 15%+,CD21 FDC+。
骨髓未受累。
基因重排:IGK基因重排克隆性阳性,IGH、IGL基因重排克隆性可疑阳性,C-Myc基因断裂FISH检测结果阴性。
分子检测:原位杂交EBER-。
疾病诊断
DLBCL(non-GCB亚型,IIIA期,IPI 3分)
治疗历程
➤患者因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担忧二线治疗后的骨髓抑制,经过讨论后寻求CAR-T细胞(阿基仑赛)治疗可能性。
➤2022-8-26,经评估符合条件后进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
➤2022-11-9,于
➤2022-11-14,回输阿基仑赛。
➤安全性监测:2022-11-18,IL-6水平于阿基仑赛回输后第4天起明显增高,患者出现发热、低血压症状,提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2级)发生,予2次
IL-6水平变化趋势
➤CAR-T细胞浓度监测: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扩增迅速,外周血中浓度于回输后第11天达到峰值。
外周血CAR-T细胞浓度变化趋势
➤CAR-T回输后1个月首次疗效评价:2022-12-14查PET-CT示双颈、双侧腋窝、纵隔、右侧内乳区、双肺门、双侧隔脚后、腹腔、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多个小淋巴结部分代谢略活跃,SUV约2.2,Deauville评分2分,较前好转;肝S8、S6各见一稍低密度影,代谢未见明显异常,范围较前稍缩小;左侧头长肌代谢活跃,疑生理性摄取/炎性病变;双肺多发条片影及小类结节影,代谢未见明显异常,疑炎性病变/增殖灶;双肺肺大泡;双肾多发小结石;右小腿外侧局部皮肤稍增厚,代谢略活跃,疑治疗后改变伴炎性变。疗效评估为CR。
➤CAR-T回输后9个月最新随访:2023-08-11复查CT示双锁上区、纵隔、双肺门、双侧腋窝、右胸大小肌间隙、腹腔内及腹膜后、双侧骼血管旁及腹股沟区多发淋巴结,部分较前(2023-5-14)缩小,颈部双侧、腮腺区散在小淋巴结,较前相仿;肝脏S6、7低密度灶,较前相仿,性质待定,考虑化疗后局限性肝损伤;右肺中叶、双肺下叶条索灶、斑片灶,较前稍吸收、减少,考虑炎症;左肺上叶尖后段、左肺上叶前段新发结节,性质待定;双肺其余小结节,较前相仿,考虑增殖灶可能性大;双肺多发肺大疱;双侧腮腺及颌下腺病变,符合干燥综合征改变,大致同前;双侧上颌窦炎;副脾;双肾多发小结石;双侧附件区囊性灶,部分较前增大、部分较前缩小,考虑生理性卵泡可能性大。
专家用药体会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免疫监视能力下降,相关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甚至可以损伤人体正常组织2。淋巴瘤合并干燥综合征者往往预后不良,对于某些进展偏快的侵袭性淋巴瘤如DLBCL合并干燥综合征患者,治疗以化疗为主3,但其带来的骨髓抑制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进而导致
该患者化疗敏感,但因确诊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燥综合征,担忧DLBCL二线治疗后的骨髓抑制,无意愿行传统二线挽救性化疗。在ZUMA-7研究中,359例R/R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接受二线阿基仑赛治疗或标准治疗(含大剂量化疗),其中54%伴高LDH水平,79%处于疾病晚期(III/IV期),33%为双表达淋巴瘤。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阿基仑赛二线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缓解率(CR率 65% vs 32%)和长期生存(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14.7个月 vs 3.7个月;4年总生存率 54.6% vs 46%)。安全性方面,接受阿基仑赛二线治疗的患者任何级别和≥3级血小板减少(29% vs 60%;15% vs 57%)和贫血(42% vs 54%;30% vs 39%)的发生率较标准治疗组更低,且未显著增加任何级别和≥3级白细胞减少(32% vs 26%;29% vs 22%)发生率4。
故经讨论后为该患者选择二线CAR-T细胞治疗(阿基仑赛),回输后1个月首次疗效评价时即达CR,在9个月后复查时仍处于CR状态,表明患者获得了快速、深度且持久的缓解,同时表现出可控的安全性。针对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R/R DLBCL患者,阿基仑赛或可作为二线治疗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夏忠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会老年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UCOM联盟广东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