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几代血液学者的探索耕耘,中国血液学科不断触及新的高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下称“广州市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王顺清教授已在血液学领域钻研30年,谈及这些年来血液学科的发展,他感慨良多,也希望血液人能够坚持“传承创新”的精神,不断钻研新方法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为创新,中国血液学发展至今,在国际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人文关怀让血液学科更有温度
“血液科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上,更要体现在人文关怀上。”2012年,王顺清教授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了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新技术,在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王顺清教授意识到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当时,广州市一医院收治了一名11岁的重型
于是,王顺清教授开始策划并实施一系列合作项目,建立了“再生援”慈善基金,至今已经资助了近百名贫困患者,救助金额200余万元;2020年,他发起“蒲公英”造血干细胞运送志愿服务队,完成30余例造血干细胞运送任务,足迹遍布8个省市,总行程3.1万多公里。
在一系列人文关怀活动和日常工作中,王顺清教授发现患者及家属对移植仍感到不安和紧张,“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移植后的并发症问题,尤其是感染问题。”王顺清教授表示,目前血液领域对移植后抗感染的诊治策略十分重视。
关注移植后感染诊治挑战
CMV标准预防为学科带来重要革新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移植后的感染问题如病毒、细菌以及真菌感染却成为保障患者生存率的“拦路虎”。常见的病毒感染有EB病毒、BK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CMV),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常见并发症,被称为 “移植巨魔”。对于CMV的危害及近年来的应对手段,王顺清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深刻体会与临床经验:
移植后CMV感染的危害让王顺清教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名患者在移植后出现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最终导致了患者失明;还有些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肺炎,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依然无法控制,最后造成呼吸衰竭及肺纤维化,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王顺清教授表示,以往应对CMV感染是一大难题,“我们从很多年以前就尝试预防性用药,避免移植后的CMV激活,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副作用等原因,一直没有很好的办法。”
“但现在不同了,近年出现了一个新药,叫
在王顺清教授的临床经验中,更早启动CMV预防方案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获益。“刚开始我们普遍在移植后20天开始使用预防药物,但部分患者在更早就出现了CMV感染,因此早一点预防效果更好。”
王顺清教授表示,最好在输注造血干细胞后就开始预防,一直使用预防药物到移植后的100天能够达到较佳的临床效果。“现在药物进入医保,患者经济负担减轻了很多,医生在治疗时也能准确把握用药疗程,使预防效果达到最佳。”
来特莫韦作为应对移植后CMV感染的创新预防药物,为“CMV预防模式”奠定了基础。此外,此款创新预防药物无显著的肾脏毒性和骨髓抑制作用,治疗过程更加安全。王顺清教授指出,随着CMV感染风险的降低,患者移植生存率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
创新研发与人才培养
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
尽管血液学科发展迅速,但仍面临许多挑战。王顺清教授表示,未来随着耐药性感染的增多,还需要不断更新研究方法,“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开发出有效药物,这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与开发需要更多年轻医生参与,王顺清教授认为,年轻一辈的成长,是血液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条件。
广州市一医院血液科近年来大量引进青年人才,以充实医疗队伍,“我想这是血液科以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医院也很重视。”王顺清教授表示,除引进人才外,广州市一医院血液科也在积极派出年轻医生到国内外的研究中心进修学习,王顺清教授相信,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将为血液学科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王顺清 教授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兼血液内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专委会委员
Blood中文版和《血栓与止血学》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