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民教授专访: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病的应用及挑战
2024-01-0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腰椎疾病

更多疼痛科专家采访、指南解读等最新学术内容,长按识别/保存二维码关注【医脉通疼痛科】查看


a2c5893aaa3e14b52b52ded878af6d2.jpg


腰椎疾病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腰痛是主要症状表现,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首发症状。近年来,微创技术快速发展,椎间孔镜以其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腰椎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鉴于此,医脉通特邀北京市密云区医院赵建民教授,就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病的应用及挑战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以期助力腰椎疾病诊疗水平提升。


专家简介


赵建民.png

赵建民教授


密云区医院疼痛科主任,疼痛主任医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委员会疼痛学分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工作委员会常委。



医脉通:椎间孔镜是一种脊柱微创技术,已成为腰椎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请您结合您的临床经验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椎间孔镜?其治疗腰椎疾病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赵建民教授:


椎间孔镜是从脊柱两侧的神经出口,即椎间孔,进入椎管内,摘除突出的髓核和增生的小关节,扩大椎管以解除患者的腰腿疼痛症状。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病的原理是建立一个工作通道,在内窥镜直视下,明确显示系统,通过水介质冲洗使手术视野清晰,然后通过环据等作用解除椎管内的病变。


医脉通:目前,椎间孔镜在临床腰椎疾病治疗中已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请问,椎间孔镜手术是否适用于所有腰椎疾病?哪些类型患者可选择进行椎间孔镜治疗?


赵建民教授:


椎间孔镜并不适用于所有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可分为稳定性滑脱和活动性滑脱。稳定性滑脱造成的局部小关节内聚、神经孔变形和神经卡压,可通过椎间孔镜治疗,解除根性症状。


若为活动性滑脱,则建议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彻底解除其病痛。活动性滑脱患者如果勉强进行椎间孔镜治疗可能导致滑脱过程中,症状越来越严重,造成神经卡压。虽然可能暂时性地缓解症状,但患者的疼痛症状可能会反复发作。


椎间孔镜主要适用于以下患者:(1)单纯性间盘突出、髓核突出造成的椎管狭窄;(2)随年龄增加,腰椎地增生/退变、小关节内聚造成的椎管狭窄。


此外,还应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若椎管狭窄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建议行脊柱后路的黄韧带切除,达到双侧减压的目的。若表现为一侧根性症状,可通过椎间孔入路解除狭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医脉通:椎间孔镜在临床腰椎疾病治疗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操作要点?


赵建民教授:


精准定位是椎间孔镜的主要操作要点,通过判断患者是否有椎管狭窄以及硬膜囊受压的程度,确定穿刺针在椎管内的位置。若为单纯的髓核突出,未造成椎管狭窄,穿刺针进入椎管内,用髓核钳将突出的髓核掏出来就解决问题了。


减压不彻底是椎间孔镜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尤其对于椎管狭窄的患者。目前,在一次不成形的情况下,通过工作套管外的环锯,可摘除黄韧带,达到二次减压的目的。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相信未来椎间孔镜治疗可实现彻底减压的目标。


医脉通:您认为,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病有哪些独特之处?在患者的恢复时间和术后疼痛管理方面有何优势?长期治疗效果如何?请结合您的临床经验分享一下。


赵建民教授:


相较于传统治疗方式,椎间孔镜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以及见效快。


椎管内病变部位往往较小,既往的开放性手术创伤大且费用较高。相较之下,椎间孔镜创伤小,工作套管直径仅为7mm,可针对性解除病因,达到以最小创伤解决最大问题的目标。


椎间孔镜术后仅需缝合1针,7天便可拆线,恢复速度较快。国外称之为日间手术,即当天来当天便可走的微创手术。在国内为保证患者临床安全,需进行相关术前检查。椎间孔镜为局麻手术,不影响患者循环系统功能,术后即可下地行走,疼痛即刻解除。


我们医院从2013年开展椎间孔镜至今,已完成近千例手术,患者总体恢复较好。最早,我们医院的椎间孔镜主要用于单纯腰间盘突出患者,年轻患者较多,摘除髓核后患者即可工作。通过后期锻炼,长期疗效良好,复发率低。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器械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老年椎管狭窄患者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由于剔除了增生的骨质,椎管内硬膜囊和神经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可能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症状,但长期疗效良好。


我们医院有1例患者,影像学诊断为椎管狭窄,临床的症为状根性症状。通过椎间孔镜技术,去除增生的组织,扩大椎管,达到减压的目的。术前患者神经压迫严重,疼痛剧烈,术后神经自动恢复跳动,症状立刻缓解。


医脉通:近年来,微创技术快速发展,椎间孔镜以其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请问,目前椎间孔镜在临床腰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如何?是否有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


赵建民教授:


随着科技的发展,微创技术是大势所趋。目前,椎间孔镜开展的如火如荼,在临床上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认可,也切实地解决了诸多问题。相信未来椎间孔镜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椎间孔镜起源于国外,最早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的白一冰主任引入中国,并进行不断改良,主要包括BEIS技术和THESSYS技术等。


随着技术的发展,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BE)等椎管减压新技术的出现,使手术更彻底,术后疗效更佳。


北京市密云区医院在李学松院长的带领下,探索通过机器人完成椎间孔镜手术,以达到精准定位的目标。通过机器人手术,可在术前设计实施方案,术中确保手术安全,减压彻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疾病方面还有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和挑战?未来我们应如何应对?请分享一下您的见解。


赵建民教授:


椎间孔镜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中出血问题。不管是通过套管压迫、射频止血,还是通过明胶海绵地填充,希望未来在止血方面,可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手术风险。


(2)减压的彻底。


(3)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的患者,剔除增生骨质后,新鲜创伤面不光滑,可能刺激硬膜囊和神经根,增加患者的疼痛症状。未来,希望通过超声骨刀和骨质创面的处理等技术,减轻患者的疼痛困扰。


金牌科室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密云区医院疼痛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密云区医院疼痛科成立于2003年,如今已发展成为年门诊人次近三万人,年门诊有创治疗八千余人,病房拥有床位十五张,开展微创手术五百余例,疼痛科现有疼痛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我们坚持为民除痛的理念,采取先进的微创手术治疗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疾病痛苦,被广大患者称之为“一针灵”去疼痛!得到广大疼痛患者的认可!密云区医院疼痛科拥有脊髓电刺激、椎间孔镜、低温等离子射频、胶原酶溶解、射频、三氧等疼痛治疗技术,为疼痛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诊疗范围:


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胸、背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急慢性腰部损伤、髋关节病、膝关节炎、腱鞘炎、足跟痛等。


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枢性疼痛、幻肢痛、糖尿病性神经痛、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等。


血管性疾病


偏头痛,血栓闭塞性血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病,糖尿病性血管病。


痉挛、麻痹性疾病


面神经炎(面瘫)、顽固性呃逆(膈肌痉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等。


骨关节痛


肋软骨炎、尾骨痛、膝关节炎、足跟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退行性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颈腰椎外科手术后疼痛综合症。


软组织疼痛


急慢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炎、腰背肌筋膜炎、纤维肌痛综合征、腱鞘炎、肩周炎、网球肘、软组织损伤。


癌性痛及良性肿瘤引起的疼痛


癌症手术后复发及转移性疼痛。


非疼痛性疾病


失眠症,顽固性呃逆(打膈)、急性面神经炎(面瘫)、面肌痉挛、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神经性皮炎,突发性耳聋,内耳晕眩症,痛风症,瘢痕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


各种慢性、复杂、病因诊断困难的顽固性疼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