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第二十三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23》在苏州成功召开,会议中展示了国内外脑血管病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诊治前沿,其中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赵性泉教授以“头晕/眩晕:回眸2023”为题进行了主题分享,医脉通将其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头晕/眩晕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分析老年头晕/眩晕的主要病因发现,最为常见的病因仍然是听觉-前庭障碍、BPPV、淋巴
COVID-19对前庭系统的影响:新冠病毒作为一种RNA病毒,可潜伏至神经细胞中,并引起多种症状,如听力症状、平衡症状、头晕症状等,甚至出现失忆,其潜在的机制可能包括耳蜗炎、神经炎;交叉反应;血管疾病;免疫介导;治疗药物的耳毒性和心理压力等。
急性头晕/眩晕指南更新
随着前庭疾病分类标准的确定,其相关指南也迅速更新:GRACE-3-急诊急性持续性头晕/眩晕(AVS)患者管理指南特别关注临床实际问题,给出了关于“AVS、自发性头晕/眩晕(sEVS)、诱发发作性头晕/眩晕(t-EVS)急诊患者是否需要在急诊完善影像学检查;急性前庭炎患者是否需要激素;pc-BPPV患者是否需要Epley复位”等临床实际问题的推荐意见。
指南指出:①急诊医生需掌握HINTS床旁查体技术以及BPPV复位技术;②对于已诊断为AVS的患者,使用三步
发作性前庭综合征诊疗进展
前庭
难治性梅尼埃病:目前难治性梅尼埃病外科治疗有较大争议,传统的治疗方法为饮食调整、利尿剂、
慢性前庭综合征诊疗进展
单侧前庭综合征:单侧前庭功能减退可导致慢性头晕、失衡、反复眩晕甚至认知和自主神经症状,其最常见的病因是梅尼埃病(38%)和感染(16%)。
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PPPD):对于PPPD的非药物治疗,研究发现主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比假tDCS更为有效,表明经颅磁刺激也可能是治疗的方向。对于PPPD的预测因素,有研究分析发现,慢性头晕的最重要预测因素包括外周前庭损伤后出现焦虑情绪、依赖性个性特征、诱发事件后的自主神经兴奋和身体警觉度增加、视觉依赖性等因素,此类患者出现PPPD的风险更大,因此在急性前庭事件后,心理和行为反应以及脑功能失调是PPPD最可能的预测因素,而非前庭障碍的严重程度,对于此类患者应早期给予心理、行为治疗。
前庭康复
Meta分析发现,在前庭障碍发病或手术后14天内进行早期前庭康复治疗,可改善急性前庭功能紊乱患者的DHI、平衡能力(闭眼)和主观头晕感,表明其可促进前庭代偿。另外有研究发现,线上前庭康复也可改善卒中后步态和平衡异常。
前庭性
一项研究发现,前庭性晕厥可发生在各种前庭疾病上,最常见的为梅尼埃病和BPPV。其机制主要为对交感系统的影响:眩晕首先引起误判,随后出现交感失衡,进而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并引起晕厥。临床医生需了解前庭病变可引起晕厥表现,在临床中需予以警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