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侯明教授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题为“Management of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Pregnancy”的特邀综述,就妊娠合并ITP的诊断、产妇结局、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发表了最新见解,为妊娠合并ITP的管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基于此,医脉通诚邀侯明教授接受采访,就ITP的治疗现存的难点及未尽之需,临床用药经验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诸多热点话题,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第65届ASH年会已于近日盛大召开,ITP全球影响调研2.0(I-WISH 2.0)调研结果也在会上进行了发表,您作为作者之一,可否谈谈该结果在I-WISH 1.0的基础上有哪些改变?以及ITP当前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
侯明教授:
ITP对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存在多方面影响,包括情绪健康、工作生活及其他日常活动等,当前ITP的治疗长期疗效有限且可能加重患者生活负担。ITP全球影响调研2.0(I-WISH 2.0)2是一项探索性横断面调查,对14个国家的ITP患者和治疗ITP≥3例的医生进行系统调研,在I-WISH 1.0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患者和医生对当前ITP治疗现状与治疗目标的看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I-WISH 2.0重点关注目前ITP治疗中存在的瓶颈,通过对患者和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一致观点——现有的ITP治疗难以通过短期治疗使患者获得长期缓解,且治疗存在依赖性,终止治疗后复发率高。患者和医生迫切希望能有新的治疗方法可提供持续的缓解。
当前ITP的管理存在以下困难和挑战:其一,缺乏对ITP慢病管理的重视。虽然成人ITP的慢病管理已经提上日程,但是目前慢病的理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行和认可。ITP作为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成人ITP年发病率为(2~10)/10万,儿童ITP年发病率约为(1.6~5.3)/10万,中国每年ITP发病患者数量不容小觑,且大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ITP1,3。慢病状态ITP患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随访监测,将患者的血小板计数长期保持在安全的水平。因此需要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在医院和各学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好ITP患者的慢病管理。其次,虽然在建立ITP规范化诊疗中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以实现ITP患者的同质化诊疗。此外,ITP登记系统的建立也有待完善。
医脉通:ITP高发于育龄妇女,妊娠合并ITP的治疗仍然是临床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近期您作为独立通讯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就这一特殊人群的诊断、产妇结局、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发表了独立见解,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呢?
侯明教授:
妊娠合并ITP是ITP人群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这部分群体治疗难点在于妊娠患者不能随意选择指南推荐用药,治疗药物选择有限。根据《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0年版)》,妊娠合并ITP患者的一线治疗可选用
医脉通:文章中分享了1例妊娠合并ITP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并取得良好成效,能否请您结合这一病例,分享一下对此类疾病的临床处理经验和心得体会?
侯明教授:
妊娠期合并ITP通常为良性,常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因为妊娠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出血并不常见。因此,在妊娠早期和中期,常规每4周随访一次。对需要药物干预的患者,予以小剂量的泼尼松。泼尼松通过胎盘屏障时可被灭活,故为首选的糖皮质激素。在妊娠晚期,尤其是围分娩期,患者血小板特别低或发生出血时,短期使用rhTPO和TPO-RA可帮助大多数患者快速提升血小板,顺利渡过分娩期。此外,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上述药物及治疗方式在妊娠期应用的报道有限,但结合临床应用经验,TPO-RA对胎儿的影响较小,相对安全6。
文章中分享的妊娠ITP患者既往未接受ITP相关治疗,团队在评估妊娠带来的风险以及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后,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当血小板计数降至20×109/L以下、出现出血或需要进行手术时,予以TPO-RA治疗,以罗普司亭为主,因为有关罗普司亭安全性的研究数据较多。患者在妊娠第32周时,血小板降至17×109/L,给予罗普司亭治疗使血小板计数>20×109/L。在未添加泼尼松的情况下,罗普司亭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在30×109/L以上的水平。分娩前2周,将罗普司亭的剂量增加至每周6μg/kg,患者1周内血小板计数提升至约100×109/L。患者1周后经阴道分娩健康婴儿,未发生意外情况,血小板计数为123×109/L。
综上,对妊娠合并ITP的管理,在早期和中期以密切随访为主,需要药物干预时予以小剂量泼尼松以减轻出血。在围分娩期,可尝试短期使用TPO-RA。其中,罗普司亭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
医脉通: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是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今年,您主导制定了《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能否请您谈谈制定该共识的背景、目的及临床意义?并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一下临床用药心得?
侯明教授: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rhTPO和TPO-RA,其中TPO-RA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国内上市的包括罗普司亭、艾曲泊帕、
医脉通:基于临床现存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您认为未来在ITP的管理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探索的方向?以及对ITP新药有何期待?
侯明教授:
正如I-WISH 2.0调研结果所提到的,患者和专家均认为目前缺乏有效的、能够让患者脱离治疗达到长期缓解的办法。因此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探索短期治疗使患者获得长期缓解的新药物或是新的药物组合。目前ITP的新药如BTK抑制剂、SYK抑制剂、FcRn受体拮抗剂都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是值得期待的药物。此外,我们也在现有药物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药物组合,大剂量
侯明 教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二级岗)、博导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卫生部及山东省突贡专家、政府特贴
山东省血液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主任
山东省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
ITP国际工作组指南制定专家组成员
ASH资深会员、APSTH执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国病理生理协会实验血液学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生理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副会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