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柯教授专访: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3-12-08 来源:医脉通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会引起神经和皮肤灼痛、刺痛等。在带状疱疹的皮疹和水疱消失后,疼痛会持续3个月或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那么,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诊疗现状以及未来发展会怎样呢?为此,医脉通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马柯教授,谈一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疗现状及发展方向。


专家简介


马珂.png

马柯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师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疼痛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康复学会疼痛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疼痛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临床特长:

擅长三叉神经痛微创介入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神经调节治疗

颈腰椎退变疾病内镜、射频微创治疗、VR/MR治疗慢性疼痛技术

顽固性癌痛、难治性神经痛综合治疗等



医脉通: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和疼痛科的一种常见疾病,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患者就诊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哪些临床症状?诊疗现状如何?


马柯教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临床非常常见又难以治疗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受累及神经支配区域的剧烈刺痛、灼痛,刀割样甚至撕裂样疼痛;部分患者感觉缺失。值得注意的是,除疼痛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还常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导致患者夜不能眠、焦虑和抑郁,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目前,疼痛科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进行多学科(MDT)诊疗可显著提高患者预后。


在药物治疗方面,疼痛科采用了更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机制的治疗方案,例如抗病毒药物、促进神经修复的药物、减少后遗神经痛的离子通道类药物。


除此之外,微创介入治疗也是疼痛科应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核心技术,如神经阻滞、射频以及脊髓电刺激技术等均可以改善疾病预后。


医脉通: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具有持续性且疼痛性质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一下,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手段有哪些?


马柯教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是临床难题之一,各学科对此开展了许多研究。目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


保守治疗可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慢性期治疗。急性期的治疗包含抗病毒治疗、激素、营养神经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等;慢性期的治疗包括修复神经类药物、减少外周与中枢神经敏化的治疗,如钠离子通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以及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


微创介入治疗策略,如神经阻滞治疗,则是针对受累神经的脉冲射频、脊髓电刺激或背根神经节(DRG)刺激,同样可改善患者的疼痛与预后。


医脉通:展望未来,请您谈一下,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诊疗还存在哪些困难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柯教授: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之所以成为临床诊疗难题,主要是因为人类无法完全清除患者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人类作为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可能需要和该病毒“和谐共存”。因此,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防和治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在预防方面,患者可以改善生活方式、增加抵抗力,并选择接种相关疫苗。


在治疗方面,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疼痛科在外周和中枢敏化、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和脑机接口等多个方面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愈带来了新希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