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澎教授:Pola-ZR治疗老年/虚弱DLBCL初步结果亮相ASH,chemo-light、全程管理赋能更优治疗丨2023ASH
2023-11-2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DLBCL 侵袭性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类异质性强的侵袭性淋巴瘤,多见于老年人且普遍预后较差。随着新药的涌现,无化疗(chemo-free)或轻化疗(chemo-light)方案为老年/虚弱DLBCL患者治疗带来新的曙光。


近期,刘澎教授团队开展的一项chemo-light方案——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Pola-ZR)的初步探索亮相ASH年会,有望为老年/虚弱DLBCL患者增加一项疗效与安全性兼顾的一线新选择。借此机会,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分享关于老年/虚弱DLBCL患者的诊疗现状、相关进展及全程管理模式,以飨读者!

上下求索但步履维艰,老年/虚弱DLBCL患者预后改善成瓶颈


在过去几十年,大约60%的患者经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一线标准治疗后能够获得长期生存。刘澎教授谈道,老年患者因其生物学特点、合并症原因,其治疗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从生物学特点来看,老年DLBCL患者更容易合并复杂的遗传学异常,所以对常规标准治疗的效果不理想。

➤其次,由于存在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肝肾相关的合并症,对标准治疗的耐受性较差。


因此,减低剂量、或者使用其他细胞毒药物替代治疗成为老年/虚弱DLBCL患者的重要探索方向,其代表的方案分别是R-mini-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R-GemOx)都是以牺牲一部分疗效来换取顺利进行治疗的策略。


Chemo-free或chemo-light,老年/虚弱DLBCL治疗的下一个曙光已现


老年DLBCL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如何兼得?Chemo-free或chemo-light方案或许不失为一种良方。为探索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Pola-ZR)在初治老年/虚弱DLBCL患者中的疗效,刘澎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探索性的回顾性研究,其初步结果即将在今年ASH上公布(摘要号:1747)。


谈起Pola-ZR方案的设计思路,刘澎教授说道,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开展了多项无化疗方案的探索,比如泽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来那度胺(ZR2)方案,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伴随今年维泊妥珠单抗国内可及性增强,我们在ZR2 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即把来那度胺替换为维泊妥珠单抗,无论从机制的创新性还是优于标准治疗的前期数据,Pola-ZR方案可能是潜在、更有希望的新方案。


此外,这三种药物的靶点不同、机制不同,联合用药可能会发挥更好的抗肿瘤作用:

➤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和靶向CD79b的抗体偶联药物-维泊妥珠单抗是通过免疫途径进行肿瘤杀伤。其中利妥昔单抗是B细胞淋巴瘤的基石药物,主要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补体依赖细胞毒作用(CDC)发挥抗肿瘤作用;

➤维泊妥珠单抗是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CD79b结合,通过细胞内吞作用将MMAE带入肿瘤细胞的内部,从而发挥杀伤的作用,兼具“靶向”与“细胞毒”双重作用,副作用更低。同时,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抗CD20单抗具有协同活性,两者联合使用,可使细胞死亡和细胞因子分泌显著增强1

➤BTK抑制剂泽布替尼是通过抑制BTK激酶的磷酸化,阻断B细胞信号通路从而抑制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1701220844339420.png

图1 研究设计


截止目前,研究共入组12例既往未经治疗的DLBCL患者,中位年龄75岁(范围67-87岁),超过半数(75%)IPI评分为2~5分,Ann Arbor III-IV期占75%。4例完成3周期Pola-ZR方案且经过疗效评估的患者均获得缓解,ORR和CR率为100%。这一结果不仅高于现有老年/虚弱人群一线标准治疗60%左右的CR率,安全性也较传统免疫化疗更优,不良事件主要是1~2级,几乎所有患者都能按照既定疗程顺利地完成治疗计划。更多结果将在2023年ASH年会上以壁报展示。因此,该研究的初步结果证实,Pola-ZR方案是对于老年/虚弱人群来说可能是疗效和安全性俱佳的治疗选择。


1701220868671943.png

图2 12例入组患者的缓解情况


基于上述良好的初步结果,刘澎教授团队明年年初将启动一项前瞻性的单臂、单中心的2期研究(NCT05940064),计划招募约30例老年初治DLBCL患者,进一步评价ZPR方案作为老年/虚弱人群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供血液同道参考。同时,刘澎教授提到,一线治疗对于DLBCL患者来说尤为重要,未来还希望能够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去探索其有效的预测指标,早期识别患者对Pola-ZR方案的有效性,尽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由知至行,全程管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疗经验分享


刘澎教授强调道,如何保证患者在诊断后能够顺利完成所有疗程的治疗,同时不出现严重的合并症,这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考虑的。


首先,诊断是选择方案、判断疗效最重要的依据,在诊断时临床医生和病理科医生紧密合作才能够做出准确诊断。其次,系统评估包括体能状态,合并症情况在内的患者基线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并评估潜在发生的风险,让体能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有机会接受和年轻人一样的方案,部分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的年轻患者能够接受标准的治疗。


第三,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能够让患者尽可能地足量、足疗程治疗,如果只是一味地因为年龄人为地减低剂量,最后牺牲的是疗效。与此同时,应加强患者非治疗时间的管理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借助新媒体手段提醒患者按时返院接受治疗。


第四,在整体治疗过程中,一旦出现合并症将会影响治疗计划的推进,当存在严重合并症可能需要中断治疗时,应充分利用综合运用多学科模式,预防其他脏器的合并症的发生。


最后,随访是全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大约三分之一的DLBCL患者面临复发,因此需要根据复发的风险来制定患者的随访频次。由于完成治疗后第1年的患者复发风险最高,随后几年也存在偶然复发的情况,因此我中心要求患者无任何不适时,治疗结束后第1、2年每三个月复查随访一次,第3-5年每半年复查随访一次,从第5年开始每年复查随访一次。通过完善、完整的诊疗和随访的系统能够能够及时发现疾病复发,进而选择合适的下一线治疗。


小结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新药时代赋予了老年/虚弱DLBCL有跨越“藩篱”、迈向新征程的条件,虽然目前Pola-ZR治疗老年/虚弱人群的研究样本较少,但初步结果喜人,有待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现阶段虽然尚不能指导或改变日常临床实践,但研究本身亦为chemo-free或chemo-light方案的探索迈出了重要一步,值得中国淋巴瘤医生同道期待和借鉴。在访谈最后,刘澎教授说道,随着维泊妥珠单抗、格菲妥单抗等新药相继问世,新药已经全面覆盖了DLBCL患者的全线治疗,目前一些学者正在开展小分子药物在DLBCL的应用探索,在未来DLBCL患者有望通过基因分型进行精准治疗。


640 (1).png

刘澎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参考文献
1.Tiwari AA, Edani D, Ayello J, Klein C, Lee D, Cairo M. Polatuzumab vedotin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binutuzumab synergistically enhances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cytokine release against CD20+/CD79b+ burkitt lymphoma (BL)/primary mediastinal large B cell lymphoma (PMBL) [abstract] Blood. 2017;130:154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