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八面来风,应万众期盼!近日,“2023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淋巴瘤分会场暨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学术年会”已于宁夏银川以线上线下联动形式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秉承“肿瘤防治 · 赢在整合”主题,汇世界星火、集八方河川,淋巴瘤精英们齐聚一堂,在学术交流与碰撞中,绘制淋巴瘤的未来诊治蓝图。CCHIO淋巴瘤分会场会议时长共计1.5天,线下参会人数1000余人,线上超过5000余人次观看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清媛教授的开场致辞中拉开序幕。会议内容涵盖全面,从各个亚型淋巴瘤诊疗进展、新药在淋巴瘤中的应用探索以及临床诊疗中的困惑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纷呈的专题报告,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会议中,张清媛教授为我们剖析了当前复发难治性
剥茧抽丝,一窥R/R DLBCL未解之题
DLBCL是一种来源于成熟B细胞的侵袭性肿瘤,是最常见的NHL类型,约占全部NHL的25%~50%,中国患者更为显著,因此,做好DLBCL患者的全程诊疗与管理至关重要。
图1 R/R DLBCL当前诊疗现状
既往,针对R/R DLBCL患者管理主要分适合ASCT与不适合ASCT两条路径进行。对于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患者,诸多研究表明,接受ASCT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但不同情况下的患者,例如原发难治、早期复发、晚期复发,接受ASCT后的疗效与长期生存仍存在较大差异,应进行分层分析。此外,R/R DLBCL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因年龄、体能状况或并发症的原因,不适合进行ASCT,既往治疗选择较为受限,这些患者生存结局较差。
图2 不同患者接受ASCT疗效及预后差异
百家争鸣,为R/R DLBCL患者赋能新生
新药的出现,例如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选择性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单克隆抗体等,为R/R DLBC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选择。
【双特异性抗体】
当前,针对R/R DLBCL患者,已有多种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正在开展临床研究,并在近两年国际会议上多次进行数据更新。
图3 当前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的CD20/CD3双抗对比
临床关注度较高的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临床试验,共纳入155例R/R DLBCL患者,其中154例接受了至少1剂研究治疗(
图4 格菲妥单抗关键II期研究设计
中位随访12.6个月,整体人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1.6%,CR率为39%。1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率与总生存(OS)率分别为37.1%和77.6%,中位PFS与OS分别为4.9个月和11.5个月。Landmark分析显示,格菲妥单抗治疗后第三周期前达CR或治疗结束时达CR患者PFS和OS更佳。安全性方面,大多不良事件可控,因不良反应所致停药的发生率较低(仅3%),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大多数轻微,≥3级CRS发生率仅4%,且大部分发生在第一周期。
图5 格菲妥单抗关键II期研究疗效数据
与同类药物相比,格菲妥单抗中位缓解时间较短,在中位42天即达到CR,其CR率高达52%;此外,其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达18.4个月,中位完全缓解持续时间(DoCR)达26.9个月,具有潜在的长期生存获益。格菲妥单抗12个疗程固定周期给药,无需治疗至疾病进展也是其一大亮点,更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用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其生活质量。
图6 格菲妥单抗与同类药物数据的横向对比
【ADC】
在全球62家中心开展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GO29365研究),探索了Pola联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Pola-BR)在不适合移植R/R DLBCL中的疗效,2022年ASH会议披露了该研究5年的最终分析结果,包括lb期安全性试验、II期随机试验和扩展队列,三个队列的中位随访持续时间分别为77.4个月、59.9个月和29.2个月。结果显示,Pola+BR组IRC评估的CR率为40.0%,BR组为17.5%;接受Pola+BR治疗的患者随后入组扩展队列,CR率为38.7%。
图7 GO29365研究设计
在随机队列中,对比BR组,Pola-BR组显著提高患者的最佳客观缓解率[BOR](62.5% vs 25.0%)、CR率(42.5% vs 17.5%)以及最佳CR率(52.5% vs 22.5%),达到缓解患者的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0.0%。扩展队列的疗效结果也与随机队列一致,提示Pola-BR在延长随访中维持高缓解率,助更多患者达深缓解。
图8 GO29365研究5年长期随访疗效数据
中位随访59.9个月,Pola-BR组患者获得了持续的生存获益,总生存期(OS)延长近3倍(12.4个月 vs. 4.5个月),死亡风险降低近60%。在安全性方面,Pola-BR安全性可控,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事件。此外,Pola与R-ICE方案的联合应用,亦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挽救治疗后CR率达56%,61%患者完成ASCT。
图9 GO29365研究5年长期随访生存数据
Loncastuximab Tesirine是首个靶向CD19的ADC药物,其单臂、开放标签的Ⅱ期研究(Lotis-2研究)显示,ORR达48.3%,1年和2年的PFS率分别为33.5%和25.9%。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外周
图10 Lotis-2研究设计
【CAR-T细胞治疗】
既往ZUMA-1、JULIET、TRANSCEND等诸多临床研究显示,靶向CD19的CAR-T细胞治疗可在三线以上患者治疗中表现出持续缓解,中位PFS分别为5.9个月、2.9个月与6.8个月。
图11 CAR-T在R/R DLBCL患者3L治疗中的疗效数据
针对CAR-T应用于二线的治疗亦有许多探索,例如ZUMA-7、TRANSFORM、Belinda研究等,但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仍有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予以支撑。
图12 CAR-T在R/R DLBCL患者2L治疗中的疗效数据
CAR-T为R/R DLBCL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其制备周期长、患者筛选严格、费用昂贵等因素也制约了CAR-T细胞目前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此外,尽管应用了CAR-T细胞治疗,依然有许多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
【其他药物与联合治疗探索】
图13 SADAL研究设计
Tafasitamab是一款靶向CD19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该药物联合
图14 L-MIND研究设计
在联合治疗方面,双抗与ADC的联合治疗模式也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1+1>2的临床获益。在较长随访期中,格菲妥单抗+Pola治疗R/R DLBCL患者显示出高缓解率和缓解持久性,ORR达78%,CR率达56%,6个月PFS率和DoCR率分别为58.7%和89.2%,且未出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图15 格菲妥单抗与Pola联合应用疗效数据
小结
既往,R/R DLBCL患者经传统治疗后生存结局不佳,亟需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CD20/CD3双抗(如格菲妥单抗)、ADC类药物(如维泊妥珠单抗)、CAR-T等药物层出不穷,为R/R 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与机遇,显著延长了此类患者的长期生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未来,如何充分发挥不同机制药物的治疗优势,为每位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策略,成为值得深入探索的一大难题。期待未来,多方齐心协力,能助力R/R DLBCL患者到达“治愈”的彼岸。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