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美国肾脏病学会(ASN)年会Kidney Week 2023上,肾性贫血领域的进展颇丰, HIF-PHI治疗对残余肾功能影响等多方面内容。为此,本期内容邀请到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陈楠教授为同道们解读相关研究结果,分享肾性贫血治疗管理的最新实践。
陈楠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通讯)
·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肾脏病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提升获益——HIF-PHI为CKD贫血管理带来更多获益
肾性贫血的治疗除了期望平稳提升Hb以外,获得更多的潜在的治疗获益想必也是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诉求。
研究结果发现,与ESA组相比,罗沙司他组肾脏复合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并且,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基线eGFR、24小时尿蛋白、平均动脉压和血红蛋白水平后,与ESA组相比,罗沙司他治疗仍与肾脏复合终点发生风险降低相关。此外,与ESA组相比,罗沙司他治疗后延缓eGFR下降,血红蛋白水平更高。该研究说明HIF-PHI类药物对于延缓CKD患者的肾功能进展方面可能存在更多获益,但其内在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且这一结论仍需更大规模的、前瞻性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此次ASN大会上披露的新研究,验证了HIF-PHI对肾性贫血治疗更多获益。希望这些研究能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启示,让更多肾性贫血患者获得疾病和生活质量的双重改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