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2023年11月2日~5日,一年一度的美国肾脏病学会年会(ASN)在美国费城盛大召开,为全球学者贡献一场学术盛宴。11月4日,本次大会上开启了盛大的慢性肾脏病辩论环节。那么,这场辩论有何亮点?对临床又有什么启示呢?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汪年松教授为大家介绍每日会议上的亮点进展。
肾小球滤过率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慢性肾脏病诊断与分期的主要依据。现如今,临床中对于肾小球滤过率的测量方式主要通过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进行测量,测量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基于肌酐、基于C反应蛋白或者
慢性肾脏病的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寿命的延长,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增无减。自2001年“慢性肾脏病”概念首次提出至今,分别在2009年和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对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作了进一步修改,将尿蛋白含量作为判断预后的新增指标。从各大指南的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在逐渐完善,同时每一次改变也必定伴随争论,例如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范围是否应该依据年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定义。这些关乎着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必将在未来影响临床。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的出现,可谓是慢性肾脏病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能模拟人体内在的生理状态,在刺激生成促
一项全国、多中心、前瞻性单臂研究(ROXSTAR研究)评估罗沙司他治疗肾性贫血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罗沙司他可有效提升透析和非透析依赖贫血患者的
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调查中国大型三级医院高钾血症的患病率、复发和预后情况。结果表明,高钾血症在中国临床中十分常见,约2.1%的门急诊患者会发现高血钾。12.4%的高钾血症患者会在30天内发生高钾血症复发。高钾血症的1、2、3、4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8.5%、19.5%、19.9%、20.2%。血钾升高是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危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临床对高钾血症的治疗从注重急性转向“急-慢性兼顾”的长期管理,不仅要合理应用钾结合剂,还应重点关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与日常管理。
肾脏和心血管系统中的相关通道,以及转运蛋白在维持人体正常的血压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钠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大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非糖尿病性慢性肾脏病患者中,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