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泽君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
患儿,男,3岁,体重15kg,自然出生,家族中无遗传病史。自发病以来,患儿精神胃摄入量及尿便均正常。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原因口唇皲裂,出现红色斑丘疹等
血液指标常见白细胞升高,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升高、相对淋巴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升高至23.43×109/L,血小板计数升高至459×109/L,C反应蛋白升高至13.58mg/dL,红细胞沉降率增加至40.0mm/h。
入院儿童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见表1。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确定了以下入院诊断:1.KD;2.急性支气管炎;3.心肌损害。
患儿入院的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是国内外该病诊断的依据,2019年WHO颁布了新分型标准,符合下述4条中之一可诊断糖尿病:
(1)空腹血糖≥7.0 mmol/L;
(2)口服糖耐量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3)
(4)随机血糖≥11.1 mmol/L且伴糖尿病症状体征。
此外,血糖5.6-6.9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口服糖耐量试验2h血糖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
川崎病的诊断依据
患儿以“口唇皲裂、反复皮疹、发热一天”入院后诊断为KD,查体患儿皮疹、口唇皲裂,发现大量红色斑丘疹,伴轻度瘙痒,压之可褪色。双眼均受结膜充血影响。右颌下淋巴结肿大,约1×1cm,压痛,中质量,低活性,无粘连、皲裂、草莓舌、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双上肢脱屑。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治疗方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2g/kg/d,1次静脉滴注,
讨论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解热、镇痛和抗炎药,对血小板聚集具有有利作用,可显著增强血流动力学。在KD急性期阿司匹林的剂量仍存在争议。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1]在KD急性期给予高剂量阿司匹林(80-120mg/kg/d),退热后改用低剂量阿司匹林(3-5mg/kg/d)。如果儿童没有冠状动脉疾病,应在出现症状后继续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6-8周。如果儿童患有冠状动脉疾病,应给予阿司匹林,直至
国内最新专家共识[2]建议中度剂量阿司匹林急性治疗KD,炎症指标48-72小时后退热复查,如果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减量至3-5mg/kg/d,对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或冠状动脉轻度扩张但30天内恢复的患儿,应服用2-3个月。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则检索了最近的数据库[3],发现接受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和高剂量阿司匹林的KD儿童在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冠状动脉异常比例方面没有差异。这表明在KD急性期给予中等或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对患儿的预后没有影响。
根据专家共识和文献报告,选择100mg/片,2片q8h,相当于中等剂量阿司匹林40mg/kg/d。在退热检查后48小时,患者的炎症指数恢复正常,血小板计数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范围(427×109/L)。遂将患者的阿司匹林用量减少至20mg/kg/d。出院后2周对患者进行再评价。炎症标志物和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未发现异常,调整阿司匹林剂量减少至10mg/kg/d。出院后1个月复查患儿,各项指标均正常,阿司匹林的剂量减至5mg/kg/d。患儿出院后3个月,所有生命体征正常,可停药。
参考文献
[1]McCrindleBW,RowleyAH,NewburgerJW,etal.AmericanHeartAssociationRheumaticFever,Endocarditis,andKawasakiDiseaseCommitteeoftheCouncilonCardiovascularDiseaseintheYoung;CouncilonCardiovascularandStrokeNursing;CouncilonCardiovascularSurgeryandAnesthesia;andCouncilon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Diagnosis,treatment,andlong-termmanagementofkawasakidisease:ascientificstatementforhealthprofessionals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Circulation.2017;135:e927–99.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风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等.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2,60(1):8.
[3] LihuaH,XiaolingW.MedicationconsultationonapplicationofaspirininchildrenwithKawasakidiseaseandliteraturereview.JPediatrPharm.2018;24:33–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