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红斑是皮肤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短暂性面部红斑(潮红)的常见原因包括体温调节、食物、更年期、情绪因素,而炎症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光线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导致持续性面部红斑,病因涉及玫瑰痤疮、痤疮、银屑病等。面部红斑的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史、临床特征、病程特点及伴随的全身症状,需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本文主要归纳了九种可以引发面部红斑的疾病1,以期拓展临床对“面部红斑”这一常见症状的诊疗思路。
一、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持续性红斑,还有阵发性潮红、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等表现,可能伴随灼热感、刺痛感和面部
图1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的辅助检查手段有限,部分检查结果可能不具备诊断特异性,因此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面颊部满足“伴有阵发性潮红的、可能周期性加重的持续性红斑”的表现即可诊断玫瑰痤疮2。此外,部分玫瑰痤疮可累及眼及眼周,眼睛异物感、光敏、睑缘炎等眼部症状也可能提示玫瑰痤疮的诊断。
二、痤疮
痤疮是一种主要累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临床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和囊肿,其特点为
图2 痤疮
三、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一种由外界物质导致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临床类型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面部是接触性皮炎的常见发病部位,通常由化学防晒霜、去角质剂等护肤品、染发剂等护发产品或化妆品引起。临床可表现为红斑、糜烂、水疱,伴有瘙痒呈急性湿疹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干燥、脱屑、苔藓样慢性皮炎样改变(图3)。
图3 头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需要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局部制剂或过敏原接触史,并通过斑贴试验和变应原体外检测等方法查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帮助诊断3。
四、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浅表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特征为红斑、黄色或棕色油腻性鳞屑(图4),可伴有瘙痒、疼痛、刺激和/或干燥等症状。常累及头皮、面部,也可向耳后、腋窝、上胸部、肩胛间部、外阴部及腹股沟等处发展。
图4 脂溢性皮炎4
脂溢性皮炎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如不确定,还可考虑借助皮肤镜进行辅助检查。有学者总结道,面部脂溢性皮炎的皮肤镜表现为红色或黄红色背景,灶性分布的非典型血管或线性分枝状血管5。
五、面部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大约50%的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会出现面部受累(图5)。有些情况下,面部银屑病可较为广泛地累及发际线、前额、颈部、耳和面部皮肤,表现为持续性肥厚性斑块,伴有干燥、脱屑3。
图5 面部银屑病,(A)面部所有部位均受累,(B)前额、脸颊、耳周和耳垂受累6
面部受累可能是重度银屑病的症状之一,患者伴随频繁的瘙痒,家族史和同形反应可阳性。因此早期识别面部银屑病作为严重疾病的提示,有助于银屑病患者的治疗。
六、面癣
面癣由皮肤癣菌感染面部引起,典型的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炎性病变,后进展成环形、边界清楚、带有鳞屑的红色皮损,边缘较正常皮面稍高,中央有自愈倾向,近似正常皮肤,有时伴轻微瘙痒7(图6)。
图6 面癣8
当面癣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与其他疾病相鉴别时,最常见的方法是进行真菌学检查。取皮损鳞屑用20%KOH直接镜检、特殊染色和真菌培养有助于确诊皮肤癣菌感染。
七、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是最常见的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其特征是在日晒数小时后曝光部位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和斑块(图7),多发生在春季和初夏。
图7 多形性日光疹9
主要根据发生于青年女性曝光部位的多形性皮损,但以某一皮损类型为主进行诊断,常反复发作,可有光斑试验阳性、紫外线红斑试验异常反应9。
八、皮肤型红斑狼疮
皮肤型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反复迁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局限性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常表现为面颊和鼻背融合性水肿性红斑(蝶形)。慢性皮肤红斑狼疮中,盘状红斑狼疮最为常见,面部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的盘状红斑、斑块,表面覆有黏着性鳞屑,外周色素沉着,中央色素减退(图8)。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特征10。
图8 盘状红斑狼疮10
九、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面部特征性表现有双上眼睑和眼周紫红斑(heliotrope征),可伴有水肿(图9a)。此外,上背部红斑、紫红斑的“披肩征”也有较高诊断价值(图9b)。肌酶谱、自身抗体、
图9 皮肌炎
参考文献:
1. Dessinioti C, Antoniou C. The "red face": Not always rosacea[J]. Clin Dermatol. 2017 Mar-Apr;35(2):201-206.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玫瑰痤疮专业委员会.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4) : 279-288.
3. 赵妍,杨旭芳,邹先彪.常见面部红斑的鉴别诊断[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2,51(01):58-61.
4. Clark GW, Pope SM, Jaboori K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eborrheic dermatitis[J]. Am Fam Physician. 2015 Feb 1;91(3):185-90.
5. 金可.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酒渣鼻和接触性皮炎的皮肤镜下特征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7.
6. Jung JM, Jung CJ, Yang HJ, Lee WJ, Won CH, Lee MW, Chang SE.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facial psoria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Pediatr Dermatol. 2022 Jul;39(4):528-534.
7. 夏慧,杨虹,余茜等.面癣临床进展概述[J].中国真菌学杂志,2023,18(01):71-74.
8. 季梅,沈雪花.面癣64例临床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11(05):282-284.
9. 张学军, 郑捷. 皮肤性病学 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0.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红斑狼疮研究中心. 皮肤型红斑狼疮诊疗指南(2019版)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9,52 (3): 149-15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