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胃结核,傻傻分不清?遇到这类病人一定要多加注意!
2023-08-04

病历资料


患者女,79岁,主因“上腹胀伴纳差、消瘦6个月”就诊。


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伴纳差、餐后恶心、呕吐、消瘦,体重下降约5kg,无发热、盗汗、咳嗽、咳痰等。就诊于当地医院门诊,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①慢性胃炎;②皮革胃不除外。为进一步诊治以“胃癌”收住我院。既往有肺结核病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1.专科查体


T 36.3℃,P 78次/分,R 19次/分,BP 130/93mmHg。


消瘦,全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3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2.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胃体、胃角、胃窦黏膜表面高低不平,呈大小不等的结节状,胃壁增厚,僵硬,与邻近正常境界不清,呈灰白色,局部蠕动消失,诊断胃癌Borrmann Ⅳ型(图1)。病理诊断:胃黏膜重度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


图1.png

图1 胃镜下胃窦表现


(2)胸片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并双肺陈旧性病变。


(3)胸部CT检查:双肺多发结节,左肺下叶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大部分纤维化、钙化);双肺间质纤维化;双侧胸膜粘连。


(4)实验室检查:ESR 25mm/h,CRP 10.0mg/L,结核抗体弱阳性,肿瘤标志物阴性。


3.初步诊断


(1)胃癌;(2)陈旧性肺结核


4.诊疗经过


胃病变病理提示胃体和胃窦黏膜重度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暂排除胃癌的诊断。因患者既往有肺结核病史,考虑胃部病变是否为胃结核,故行超声胃镜检查,见病灶处胃壁黏膜、黏膜下层明显增厚,部分胃壁5层结构不清,低回声病变已侵及至固有肌层(图2),随后行胃黏膜大块活检,病理提示肉芽肿性炎,符合结核病理表现,抗酸染色找到可疑阳性菌,故给予抗结核治疗2个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患者食欲明显好转,体重增加。治疗后复查胃镜见胃体、胃角、胃窦黏膜表面大小不等的结节均消失。


图2.png

图2 超声胃镜表现


5.最后诊断


(1)继发性胃结核;(2)陈旧性肺结核


6.确诊依据


①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伴纳差、消瘦6个月”,病程短;

②既往有肺结核病史;

③胃镜下大块活检病理检查见炎性肉芽肿,抗酸染色找到可疑阳性菌;

④ESR 25mm/h,CRP  10.0mg/L,结核抗体弱阳性;

⑤给予抗结核治疗,疗效明显;

⑥治疗2个月后复查胃镜胃体、胃角、胃窦黏膜表面大小不等的结节均消失。


分析与讨论


胃结核是人体各脏器结核感染中最罕见的一种,多数继发于肺结核,还可继发于肠结核、骨结核及盆腔结核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结核的发病率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这可能与人员流动增大有关。胃结核与其他部位结核一样,多发生于经济欠发达、生活条件差的地区,以青壮年女性多见。胃结核于胃窦及幽门部多发,其感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胃黏膜损伤,黏膜屏障破坏;②胃酸减少,胃液的杀菌力降低;③胃动力不足,结核菌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④胃壁缺乏淋巴滤泡等。


胃结核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多数表现类似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早期症状,合并幽门梗阻时多表现为呕吐。除胃肠道症状之外还可能伴随如乏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等全身的结核症状。如病变范围较大,体格检查时扪及肿块,一般这种情况下多数会被误认为胃癌,这也是胃结核易被误诊的原因之一。X线、上消化道钡餐透视、超声检查和胃镜检查均无特异征象。正因为胃结核临床表现、实验室证据、影像学检查等均缺乏特异征象,这就增加了其诊断的难度。早前报道过的病例大部分是术后或尸检才得以证实。后来随着电子胃镜技术及活检技术的逐渐成熟,才使得误诊、漏诊的病例有所减少。即便如此,现在临床工作中仍有误诊、漏诊的情况。如此多的检查手段中,胃镜是效果相对满意的检查方式。


在胃镜下发现幽门窦多发的边缘欠规则并呈结节样增厚,底部不平整或周围有小结节的小溃疡,幽门变形、幽门不完全或完全性梗阻等应考虑结核的可能性。胃结核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下的多部位病理组织活检,找到抗酸杆菌或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到结核杆菌被认为是本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胃镜下活检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胃结核的肉芽肿常常局限于胃黏膜下,胃镜取材多来源于胃黏膜表面,而且取材量一般较少,故而很难取到位于黏膜下的结核性肉芽肿病变,易导致病检结果不够准确,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另一方面,从临床角度考虑,若病人既往有肺结核、肠结核病史者,目前合并胃溃疡且同时经过了正规的抗溃疡治疗,当治疗效果不佳时需高度怀疑是否有共存型胃结核的可能,并向这一方向继续考虑并明确诊断。


在胃结核的治疗上,抗结核治疗仍然是主要手段,对不能确诊者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也很有必要。对于明确胃结核诊断的病人应早期行系统抗结核治疗,推荐采用2~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治疗,首选药物为链霉素及异烟肼,疗程12~18个月.对于合并急性大出血保守治疗无效者、合并穿孔梗阻者、腹部肿物难以与恶性肿瘤鉴别者、以及共存型的胃结核者等这些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则应及早手术。


本病例患者为一老年女性,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临床仅表现为上腹胀、食欲缺乏及体重减轻,相关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结合患者胸部CT和X线片检查提示的陈旧性肺结核征象,经两次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后最终确诊为继发性胃结核,并给予抗结核治疗,2个月后胃部病变消失。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结核抗体由阴性转为弱阳性,CRP升高,ESR加快,可能是经抗结核及其他辅助治疗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所致。对于类似高龄患者,应特别注意与胃癌鉴别,以防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Chaudhary, Poras et al. “Gastric tuberculosis.” The Indian journal of tuberculosis vol. 66,3 (2019): 411-417.
2.Seetlani, Naresh Kumar et al. “Gastric Tuberculosis.” 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Pakistan : JCPSP vol. 29,6 (2019): S20-S2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