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瞳孔是虹膜中央的孔洞,
正常瞳孔的变化
正常瞳孔的直径会受到光线
➤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瞳孔直径一般在2.0~2.5毫米之间,很少有超过3.0毫米的情况,对光反应较为迟钝。
➤1~2周岁时,瞳孔直径一般为4.0毫米左右。
➤2~10周岁时,瞳孔直径为4.0~5.0毫米,对光反应较敏感。
➤青年时期,大多数人的瞳孔直径在3.0~4.0毫米之间,较少见直径超过4.5毫米的情况。
➤中老年人的瞳孔变化较大。在40~50周岁时,瞳孔直径一般在3.0~3.5毫米之间,较少见直径超过4.0毫米的情况,大部分人的瞳孔会出现变形,少数人的两侧瞳孔大小轻微不同。
➤在50~60周岁时,瞳孔直径一般在2.0~3.0毫米之间,调节反应开始迟钝,大多数人的瞳孔会出现变形,部分人的两侧瞳孔大小不一致。
➤在60周岁以上的人群中,瞳孔直径绝大多数在2.0~2.5毫米之间,少数人甚至只有1.5毫米,对光反应和辐犊反应都明显降低甚至丧失。
在判断瞳孔大小是否不等时,应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确定其属于生理性变化还是病理性变化。
「双眼瞳孔大小不等」的临床意义
在室内自然光线下,瞳孔直径在6.0mm以上者为病理性瞳孔散大,在2.0mm以下者为病理性瞳孔缩小。
1.双侧瞳孔散大
➤
➤枕骨大孔疝: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如脑水肿、后颅窝病变,双侧瞳孔初期先缩小,继之瞳孔开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最早症状是颈部活动有阻力或
➤昏迷: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若患者的瞳孔直径从缩小逐渐变大,对光反应消失,其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意识等出现衰竭性改变,多为临终前的双侧瞳孔散大。
➤其他疾病:双侧瞳孔散大还见于一些其他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肠伤寒、肉毒杆菌毒素中毒、青光眼等,这些疾病主要是损害了中脑动眼神经瞳孔收缩核到睫状神经节之间的传导通路所致。
2.单侧瞳孔散大
➤小脑幕切迹疝:一般因颅内病变而引起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
➤眶尖综合征:该病多由眶内肿瘤所致,患者体温正常,血象不高,球结膜无充血,眼球明显外突、固定,患侧的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均消失。
➤
➤海绵窦综合征:表现为
➤阿迪综合征:是原因不明的-种疾病,以青年女性最为多见(发病年龄一般在20~30岁),起病较急,多为单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和调节反应消失,但在持续性亮光下瞳孔缓慢缩小,在暗室却缓慢扩大。常见于小脑病变、青光眼.眼球外伤、木僵性精神病、阿托品类药物中毒等。
3.双侧瞳孔缩小
➤有机磷类中毒:有药物接触史或服毒史。轻度中毒者,患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流涎、
➤镇静安眠药中毒:患者有服用药物的病史,主要为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的表现。临床表现有
➤桥
➤小脑出血:轻症者以
➤脑室出血:起病急,迅速昏迷,有明显的
4.一侧瞳孔缩小,另一侧瞳孔正常
➤颞叶钩回疝:在疾病的早期,病侧的瞳孔常有短时间的缩小,对光反射消失。
➤Horner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和
「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的临床意义
相对性传入性瞳孔功能障碍(RAPD),也称Marcus-Gunn瞳孔,是视神经病变非常敏感和可靠的体征,尤其对于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其可能是早期唯一可观察到的阳性指标。RAPD是单侧视神经传入通路(视交叉)损伤的客观体征,但双侧明显不对称视神经损伤时损伤严重侧眼也可出现RAPD。除了视神经病变,RAPD偶尔也可以出现在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脱离)以及屈光间质病变(如重度
总之,RAPD是一种非常敏感和可靠的体征,对于诊断急性球后视神经炎和急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也可以在一些视网膜和屈光间质病变中出现,但相对较少见。
「光-近反射分离」的临床意义
光-近反射分离是指瞳孔对光反应和近反射的失调。视觉传入通路和视觉传出通路病变都可能导致光-近反射分离。在前段视路病变中,瞳孔对光反应受到影响,常见的原因是视神经疾病,例如Adie瞳孔和Argyll-Robertson瞳孔;而后段视路病变常见于中脑病变,例如Parinaud综合征,也称为背侧中脑综合征。
总之,光-近反射分离可以是视觉传入通路或视觉传出通路病变的表现。前者常见于视神经疾病,后者常见于中脑病变。对于出现光-近反射分离的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眼科评估和神经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具体原因。
「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瞳孔异常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引起呼吸系统症状,但已有文献报道其感染可引发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炎、脊髓炎、脑血管病变和外周神经病变,并伴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其中,瞳孔异常是常见的体征,几乎所有患者的瞳孔异常表现为Adie瞳孔,即瞳孔强直。一般情况下,瞳孔强直无需特殊治疗,但如果患者出现视物模糊,可以考虑使用稀释的匹罗卡品滴眼液进行眼药物治疗。对于全身症状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参考资料:
[1]许铁焰.浅谈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5-36.
[2]张伟.高度重视瞳孔异常的临床意义[J].中华眼科杂志,2023,59(7):509-513.DOI:10.3760/cma.j.cn112142-20230301-0007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