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肝脏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查|主任谈肝病
2023-07-12 来源:医脉通

作者:汪明明 主任医师 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原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许多病原体可致肝脏感染性疾病,引起肝功能异常,甚至功能衰竭,正确甄别是哪种病原体感染对诊断治疗至关重要。能引起肝脏疾病的病原体众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无论是哪种病原体感染都需要临床医生通过各种辅助检查并结合各种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分析。对于肝病来说,常见的病原学检查方法有:PCR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细菌培养、涂片检查等。


一、PCR检查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中文全称为聚合酶链反应,是在实验室通过扩增技术对病原微生物核酸(DNA或RNA)进行的检测,目前普遍用于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具有快速、灵敏、特异性高的特点,但技术条件要求高,开展PCR检测需要完善的实验室条件和设备。


针对病毒性肝炎,目前普遍应用的是HBV DNA检测和HCV RNA检测,分别用于乙肝和丙肝的诊断和治疗评价。对于原因不明的转氨酶升高,也常进行EBV DNA和CMV DNA检测,以排除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核酸检测阳性提示体内存在该病原体感染,数值越高提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量越大。


对于乙肝和丙肝,指南推荐采用超高敏的PCR技术进行检测,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减少误差。


隐匿性乙型肝炎是指,患者存在肝功异常,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但血液中可检测到HBV DNA的一种特殊乙肝类型。隐匿性乙肝的诊断凸显了PCR技术的应用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在PCR检测报告中“低于检测值”的表述并不等于体内已经没有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存在,而是现有的检测水平中未检测到该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其可能是该病原微生物确实已被彻底清除,也可能是该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处于极低水平而难以检测到。


二、血清抗原抗体检查


血清抗原抗体检查属免疫学检查范畴。其原理是,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相遇会产生凝集反应,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观察到这种反应,并可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据此,可以用已知的抗原去检测体内未知的抗体,或用已知的抗体去检测体内未知的抗原。在肝病领域,常见的有乙肝五项指标检查,甲肝、丙肝和戊肝抗体检查等。血清抗原抗体检查也有助于肝吸虫病和肝包虫病的诊断。


临床上更多的是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免疫荧光试验(IF)和放射免疫分析试验(RIA)等。抗体分IgG和IgM,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IgM阳性提示现症感染,IgG滴度在短期内有4倍以上升高也提示现症感染。


特异性抗体的诊断价值不如核酸检测,抗体阳性还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才能对疾病作出诊断,如丙肝抗体阳性不能确诊为丙肝,确诊丙肝还需检测HCV RNA。抗体检测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用于疾病的筛查,如丙肝的筛查。


三、细菌培养及其他


针对细菌性肝脓肿可通过穿刺采集脓液或通过引流管收集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细菌药敏试验。脓液的细菌培养阳性率报告不一,一般在30%~60%,上海仁慈医院报告为37.9%,细菌血培养的阳性率低于穿刺脓液培养。在我国肺炎克雷伯杆菌已成为肝脓肿主要的致病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部分患者可有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


阿米巴肝脓肿的病原体为溶组织阿米巴,多从肠道迁徙所致,粪便中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有助于诊断;穿刺脓液涂片镜检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是诊断阿米巴肝脓肿的“金标准”。


肝结核和肝真菌感染较为少见,但作为肝脏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应考虑到。结核菌素试验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有助于肝结核的诊断;G试验和GM试验有助于肝脏真菌感染的诊断。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glactomannan,GM),半乳甘露聚糖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的一种多糖,可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12): 1309-1331.
2.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 30(12): . 1332-1348.
4.康熙雄主编.临床免疫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细菌性肝脓肿急诊专家共识.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3):273-280
6.杨绍基,任红,主编.传染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