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主论坛精彩速递 | 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血液转化和创新论坛圆满闭幕
2023-07-1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淋巴瘤

鎏金七月,骄阳似火。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市女医师协会、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血液转化和创新论坛"于7月2日进入尾声。本次会议邀请了诸多国际国内会议专家,对血液肿瘤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内容精彩纷呈,以飨读者。



会议伊始,在大会主席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纪春岩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邱录贵教授进行了开场致辞。首先对国内外各位专家学者亲临本次论坛表示衷心感谢,同时表示本次论坛从血液肿瘤基础理论到临床转化实践,内容丰富精彩,推动了中国淋巴瘤学科的发展,为中国淋巴瘤患者带来更佳生存获益。


image001.png

梁爱斌教授开场主持


image003.png

马军教授致辞


image005.png

纪春岩教授致辞


image007.png

邱录贵教授致辞


一、从假设到药物开发平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应用于血液肿瘤的现在与未来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开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周道斌教授主持下,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理工学院Aaron Ciechanover教授分享了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是一种复杂精致的蛋白质水解系统,是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主要途径。泛素是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小蛋白,它的主要功能为标记需要被分解的蛋白质,使其能够被蛋白酶体降解。蛋白质异常降解会导致疾病发生,如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可通过促进抑癌蛋白如P53的降解或者阻滞致癌蛋白降解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蛋白酶体抑制剂、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等的发现,为患者带来疾病缓解。最后,Aaron Ciechanover教授介绍道,在应激状态下抑制泛素系统的募集可抑制肿瘤生长。


image009.png

刘开彦教授、周道斌教授


image011.png

Aaron Ciechanover教授


二、血液淋巴恶性肿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现状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牛挺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军民教授主持下,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对“血液淋巴恶性肿瘤靶向和细胞治疗回顾与现状”进行了分享。马军教授介绍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精准诊疗的开端,几十年来,一代代中国血液肿瘤工作者前仆后继为中国血液学的发展贡献一切力量,谱写着中国血液肿瘤的明天。另外,马军教授对全球细胞治疗现状进行了分享,2018年1月至2022年11月, 共批准新药上市36个,新增适应症10个,涵盖BTK、BCL2、PI3K等靶点。截至2022年6月,已有八款CAR-T疗法获批用于血液肿瘤治疗,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为肿瘤基因治疗带来希望。


image013.png

李军民教授、牛挺教授


image015.png

马军教授


三、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研究


在西北大学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陈协群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中兴教授主持下,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通过线上分享的方式介绍了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TL)研究进展。AITL是一种独特的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亚型,以克隆性T细胞浸润和显著的新生血管为特征,起源于滤泡辅助性T(TFH)细胞。多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患者年龄、ECOG评分、CRP和β2-MG的AITL新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AITL患者的预后。基于基因表达分析可以对AITL进行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一些分子特征可能成为靶向治疗的靶点,为指导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另外,AITL一线CHOP方案疗效欠佳,有条件的患者应考虑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目前,大多新药联合方案未能取得较大突破,复发难治性(R/R)AITL目前新药单药疗效有限,需进一步探索联合方案的应用。


微信图片_20230703172507.png

陈协群教授、姜中兴教授


image019.png

李建勇教授


四、细胞免疫治疗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实践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刘代红教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高素君教授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对“细胞免疫治疗创新研究与临床转化实践”进行了精彩分享。黄河教授表示:虽然传统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血液肿瘤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存在缺陷。新型非病毒、PD1定点整合CAR-T细胞可显著提高淋巴瘤患者缓解率,且不良反应较低;GPRC5D是除BCMA靶点外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另外一个全新治疗靶点;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是未来细胞免疫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重度CRS预测模型和机制研究有助于早期鉴别和发现诊治新靶点,为早期干预和精准防治奠定基础。


image021.png

刘代红教授、高素君教授


image023.png

黄河教授


五、单细胞分辨率解析ITP 患者骨髓造血的转录组改变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悦教授主持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彭军教授对单细胞分辨率解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骨髓造血的转录组改变研究进行了汇报。研究结果显示:骨髓CD34+ HSPCs具有高度的转录组异质性,且ITP造血生成过程中存在免疫激活,以pre-B细胞为代表的免疫细胞祖细胞可能在ITP的致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CD9+Lin-CD34+CD45RA-HSPCs具有巨核细胞生成偏倚,且在ITP患者中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可能是与免疫细胞祖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的。ITP相关DEGs在MkP中具有亚群特异性,集中发生在一个具有免疫调节和产板双重功能的亚群中。彭军教授的研究揭示了ITP患者骨髓中一个以免疫细胞祖细胞激活和巨核细胞生成缺陷为特点的免疫生态系统,为研究HSPCs在ITP致病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image025.png

韩悦教授、杨林花教授


image027.png

彭军教授


六、重症凝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张连生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杜欣教授主持下,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吕奔教授分享了重症凝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重症凝血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脏器衰竭与死亡,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约30%~50%的脓毒症患者和80%的热射病患者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大量研究显示:拮抗炎症因子风暴的治疗不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临床实践线索提示细胞死亡可能诱发DIC,基础研究发现Gasdermin D介导的细胞焦亡是诱发脓毒症DIC的关键环节,ZBP1-RIPK3介导的程序性细胞坏死可诱发热射病DIC;肝素能靶向干预脓毒症中HMGB1-Casp11的活化。在肝素治疗脓毒症的多项回顾性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研究中已证实其疗效。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吕奔教授团队启动了肝素治疗脓毒症的前瞻性RCT研究,期待其为重症凝血病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image029.png

杜欣教授、张连生教授


image031.png

吕奔教授


七、加速期/急变期骨髓增殖性肿瘤


在北京陆道培血液病医院王景文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周凡教授主持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分享了加速期和急变期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治疗进展。MPN患者最终会有一定比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一旦转化为AML,其预后较差,且与原发AML突变谱不同,其中M617型AML更多见于MPN转化。MPN转化为AML对传统化疗反应有限,但地西他滨+芦可替尼联合用药对MPN转化AML患者缓解效果尚可,生存期可延长至9.5个月,特别是对于伴有TP53突变的高危患者,其联合用药可取得较好的生存结果。此外,去甲基化药物联合维奈克拉、IDH2抑制剂Enasidenib、IDH1/2抑制剂等也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疾病缓解率,为患者带来希望。


image033.png

王景文教授、周凡教授


image035.png

江倩教授


八、放射性配体疗法在肿瘤学中的潜力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王昭教授主持下,瑞士伯尔尼大学Axel Rominger教授分享了放射性配体疗法在肿瘤学中的潜力。放射性配体疗法是利用高亲和力靶向配体——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将发射β或α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导向肿瘤细胞表面受体,β或α射线打断肿瘤DNA结构,进而杀灭肿瘤。177Lu-Dotatate和177Lu-PSMA-617放射配体疗法已在中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中展示出良好疗效。此外,SIERRA研究显示:Iomab-B治疗R/R AML患者后,持续CR时间超过180天。放射性配体疗法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在肿瘤治疗中具有较大潜力。


image037.png

王昭教授、刘澎教授


image039.png

Axel Rominger教授


九、多发性骨髓瘤创新药物治疗新进展


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刘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施均教授主持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蔡真教授介绍了多发性骨髓瘤(MM)创新药物治疗新进展。随着众多创新疗法进入骨髓瘤治疗领域,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提升,治疗模式已从传统化疗进入到新药治疗时代。然而,迄今为止MM仍无法治愈,耐药及复发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仍需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新的治疗策略以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随着BCMA靶向疗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创新免疫疗法和新型小分子抑制剂的出现,为多线复发和多重难治性MM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期待未来在骨髓瘤基础研究和创新药物研发中能够有更多的突破,使骨髓瘤患者真正实现治愈。


image041.jpg

刘竞教授、施均教授


image043.png

蔡真教授


十、单细胞测序解析多发性骨髓瘤及其骨髓微环境


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罗建民教授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侯健教授对“单细胞测序解析多发性骨髓瘤及其骨髓微环境“做了精彩汇报。单细胞测序是将单个细胞分选出来提取RNA,而后建库测序。单细胞测序平台主要有10XGenomics 平台和BD平台。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类不可治愈的疾病,”骨髓瘤干细胞有哪些标志和表型、骨髓瘤细胞的克隆演化规律如何、肿瘤微环境是如何形成的“等问题均是骨髓瘤领域未解决的关键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鉴定耐药基因、揭示克隆演化、骨髓瘤的瘤内异质性、解析BCMA CAR-T在浆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动态变化等多方面已有进展。期待未来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和多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联合应用,以探索更多科学规律。


image045.png

罗建民教授、梁爱斌教授


aba3d16ca209bf47ec6ee941a8c4e3b.png

侯健教授


会议总结


大会最后,梁爱斌教授总结道:祝贺第八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暨第四届血液转化和创新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历时两天半,群英荟萃,内容精彩。诸位专家学者对血液肿瘤临床和基础领域最新成果与进展的精彩分享,有助于推动血液肿瘤领域高质量发展,为血液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