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肿瘤界学术盛会——2023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已落下帷幕,本次大会中,近20项研究在口头报告专场发出了铿锵有力的中国之声。其中一项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主导的临床研究(摘要号:9508)探索了免疫治疗在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医脉通将研究详情整理如下,并特邀郭军教授对该研究进行点评。
研究背景
对于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
研究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3年至2019年间接受手术切除的黏膜黑色素瘤患者,患者分别接受化疗(口服替莫唑胺200 mg/m2,qd,d1-5;顺铂75 mg/m2,iv,d1-3;q3w,共6周期)或特瑞普利单抗(3 mg/kg,q2w)治疗。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对两组间的基线特征进行1:1匹配以减少偏倚,在PSM后对两治疗组进行疗效分析。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无复发生存期(RFS)、无远处转移生存期(DMFS)和总生存期(OS)。研究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247例患者,其中特瑞普利单抗组78例,化疗组169例。经PSM匹配后,两组各65例患者,基线特征如表1、表2所示,总体表现相似。
表1 患者基线特征
表2 患者基线特征
中位随访时间为52.6个月,生存分析显示,化疗组中位RFS为28.2个月,特瑞普利单抗组为12.0个月(HR=0.64,95%CI:0.42-0.98;P=0.04),如图2所示。
图2 RFS分析
与特瑞普利单抗相比,化疗组的DMFS(42.0个月 vs. 19.0个月;HR=0.58,95%CI:0.36-0.92;P=0.02;如图3)和OS(93.4个月 vs. 39.3个月;HR=0.56,95%CI:0.33-0.94;P=0.03;如图4)均表现更佳。
图3 DMFS分析
图4 OS分析
研究者根据患者PD-L1表达水平对PFS(图5)、DMFS(图6)和OS(图7)进行了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PD-L1阴性亚组中,化疗组的DMFS表现显著优于特瑞普利单抗组,PFS和OS表现也存在改善趋势。
图5 根据PD-L1表达水平进行的RFS分析
图6 根据PD-L1表达水平进行的DMFS分析
图7 根据PD-L1表达水平进行的OS分析
研究者针对患者的治疗突发不良事件(TEAE)进行了安全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安全性分析
研究结论
该研究提示,对于可切除黏膜黑色素瘤,替莫唑胺联合顺铂辅助化疗的RFS、DMFS和OS均显著优于特瑞普利单抗。因此,即使是在免疫治疗时代,化疗依然是此类患者的更好选择。
专家说
非常荣幸,我们的研究入选了今年的ASCO年会口头报告环节,这是一项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应用于黏膜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首次揭示了免疫辅助治疗的获益情况。在辅助治疗这一领域,既往我们也有研究登上过口头报告舞台,研究提示化疗相较于大剂量干扰素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获益,从而确立了黏膜黑色素瘤现行的标准治疗方案。
众所周知,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
基于此,我们评估了替莫唑胺联合顺铂化疗对比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无论是RFS还是OS,相较于免疫单药治疗,化疗在黏膜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中均存在更优秀的临床获益。
我想这是对当前风起云涌的免疫治疗“浪潮”的一种降温,我们不能被一些成就冲昏了头脑,认为免疫治疗无所不能。实际上在黏膜黑色素瘤等特殊瘤种中,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依然存在一定的优势,因此在黏膜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中,临床中依然推荐使用化疗。
此外这也引发了我们更深远的思考,那就是化疗联合免疫治疗能否比肩甚至超越化疗?这一方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我国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正在入组中,目前进程已经过半。我们期待未来可以带来更为前沿的研究结果,为黏膜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
编辑:Cui Jiang
审校:Faline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