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小肺,助力长存|锚定患者未尽之需,程颖教授谈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前沿进展
2023-06-09

小细胞肺癌(SCLC)作为一种恶性程度高,强侵袭性、快速增长及早期易转移的高度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极低,一直以来都是肺癌诊疗领域的难点、痛点。为了进一步解决SCLC诊疗中的挑战和问题,汲取前沿新知,探索和改进患者长生存方案,2023年5月28日,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牵头搭建了SCLC领域的对话平台,举办了“共话小肺 助力长存”SCLC诊治高峰论坛,会议设立济南主会场,以及成都、南京、郑州、沈阳、天津五地分会场,并邀请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肺癌领域顶尖大咖与数十位肺癌领域一线临床专家,共同探讨SCLC的前沿进展,助力SCLC迈向长生存。


作为本次SCLC诊治高峰论坛的主席,来自吉林省肿瘤医院的程颖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就SCLC治疗的前沿进展进行了精彩分享,助力推动临床诊疗更加规范化、精准化。


免疫治疗重塑SCLC治疗新格局


程颖教授表示免疫治疗开启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治疗新时代。近年来,Impower133研究和CASPIAN研究先后证实PD-L1抑制剂阿替利珠单抗或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能够显著改善ES-SCLC患者的生存获益,建立了ES-SCLC一线治疗新标准。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两款PD-1/L1抑制剂也为ES-SCLC一线免疫治疗提供了新证据。除此之外,ORIENTAL研究纳入中国32个研究中心的151例ES-SCLC患者,一线治疗使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结果表明接受该项治疗方案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达6.3个月,12个月总生存期(OS)率为55.6%,免疫介导的不良事件(imAE)发生率仅为21.9%,验证了中国ES-SCLC人群应用CASPIAN模式的疗效及安全性。

 

image1.png

程颖教授进行精彩分享


多角度探索SCLC免疫治疗优化策略


程颖教授指出虽然PD-1/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为ES-SCLC生存获益带来了长足的进步,但ES-SCLC的治疗需求仍未满足,需要更优化的治疗策略。目前关于SCLC分子分型、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的研究在不断探索中,致力于精准预测疗效和筛选长期获益人群。Impower133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SCLC-I亚型获益更加明显;CASPIAN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SCLC-I亚型或者YAP亚型患者接受度伐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有更长的OS。此外,CD8阳性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也是具有潜力的SCLC预后预测标志物。


同时,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也在不断探索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PD-1/L1抑制剂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目前PD-L1抑制剂TQB2450联合安罗替尼和化疗 vs. 安慰剂联合化疗的随机对照III期研究已完成入组,结果将于今年的WCLC会议上公布;二、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后使用PD-L1抑制剂联合新型化疗药物维持治疗。III期IMforte研究评估新型化疗药物芦比替定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对比阿替利珠单抗维持治疗ES-SCLC的疗效,研究结果值得期待;三、PD-L1抑制剂联合组蛋白去甲基化酶(LSD1)抑制剂维持治疗。SCLC高表达LSD1,抑制其活性可有效克服肿瘤免疫抑制性微环境。LSD1抑制剂Bomedemstat联合阿替利珠单抗巩固维持治疗ES-SCLC的I/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四、PD-1/L1抑制剂联合化疗序贯胸部放疗或同步低剂量胸部放疗(LDRT)。PD-L1抑制剂SHR-1316联合化疗和序贯胸部放疗作为ES-SCLC的一线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II期MACTH研究也表明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同步LDRT方案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SCLC治疗新药探索方兴未艾


程颖教授提到PARP抑制剂、靶向DLL3的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分子胶降解剂等新药是未来SCLC治疗重要的探索方向。一项PARP抑制剂他拉唑帕尼联合替莫唑胺二线治疗ES-SCLC的II期研究结果表明该项治疗方案对复发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而且铂类敏感、耐药、难治的患者都有获益。此外,探索性分析发现SLFN11表达是SCLC患者接受PARP抑制剂治疗的潜在标志物,而且SLFN11免疫组化阳性的SCLC患者有从PARP抑制剂治疗获益的趋势。与此同时,双特异性T细胞连接器Tarlatamab治疗复发SCLC的I期研究结果显示Tarlatamab在复发SCLC中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靶向B7-H3的ADC药物DS-7300治疗SCLC的I期研究结果也显示DS-7300治疗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此外,新型选择性GSPT1分子胶降解剂MRT-2359可通过诱导GSPT1降解,抑制MYC信号通路,在MYC高表达的SCLC中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MRT-2359在 MYC 驱动的实体瘤(包括SCLC)中正在进行1/2 期临床试验。


总结


在程颖教授精彩的分享后,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针对分享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程颖教授及其团队在SCLC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吴一龙教授指出,虽然SCLC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进入平台期,亟待新的突破。在未来,期待能够在SCLC生物学机制方面有新的突破,为创新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推动SCLC患者实现长生存获益;此外,SCLC分子分型与精准治疗仍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助力实现个体化治疗的长远目标,迎来生存获益全新突破。


专家简介


11.png

22.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